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以自己的年龄和对宁河戏的细微了解,我没有资格来写宁河戏这个话题。原来宁河剧团的老领导,老编剧,老演员,乐队的成员,大有人在。他们是宁河戏从辉煌走向毁亡的见证人,他们有一肚子的话,有对宁河戏的一腔深情和无比怀念。我不是记者,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渠道去采访宁河剧团的当事人,来描写宁河戏的生生灭灭。更不是文史研究者,为宁河戏留下永久的青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修水县城老居民,曾看过一两场古装宁河戏,并没有记住戏名,人物,情节。也谈不上怎样去喜欢宁河戏,我的父辈可能真正喜欢过宁河戏。我喜欢过剧团的那些帅哥美女,喜欢他们出色的表演,在文化娱乐单一无聊的时候,看宁河戏是一种娱乐选择。虽然不怎么看得懂,看不出什么味道,分不出宁河戏.赣剧.京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宁河戏在我的青少年时代,留下过非常美好的记忆。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在剧团门口大街上烧毁那些漂亮的才子佳人戏装和道具时,我只是一个不满10岁的小孩,看见那些红红绿绿的华服化着一股青烟升腾天空,火焰映照着烧衣者激情革命的脸,可能我的心境和那些烧衣者一样,翻滚着是一种毁灭的快感。他们是信仰的快感,我是无知的快感。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判断是非能力,对世界充满了反叛和好奇。然而,对文化文物的摧毁,只能由历史来评判。
七十年代我在修水县中学读书,宁河剧团顺应历史潮流,已改名修水剧团,在演出革命样板戏,学校经常组织观看。我认为剧团的演出很棒,因为有一些优秀的演员和扎实的戏曲功底。我非常爱看,每次在街上看见那个演《红灯记》里李玉和修水剧团姓唐的演员,我会肃然起敬,会多看他几眼。我觉得他演的李玉和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高大威武,很有味道,他就是修水的明星,他与国家剧团演李玉和的那个叫浩亮的演员相比,也不差上下。
我家住在余家巷后面,剧团宿舍有个凸突的木吊脚楼就在余家巷上方。我每次上街和每天到巷口挑自来水,都要从剧团的吊脚楼下经过,每次经过,都希望能看见剧团那些有气质有才艺漂亮的女演员。青春懵懂时,没走出过家门,没走出过大山,没见过外面繁华世界,也没有象现在有眼福,能在电视等各种媒体上看到不同的美女。那时,我认为剧团那些女演员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子,是我最钟情的女子。从吊脚楼下经过,还经常能听见剧团的演员们排练的声音和吊嗓子的声音,那种艺术家的艺术声线和小巷里市井夫妻粗鲁的对骂声交汇,是这个小城里独特的味道和幽默。
宁河剧团在八十年代初,为了发扬和保留这块艺术瑰宝,招了一批新人。这批新学员,大多是低我3届79届的修中校友,我同学帅气的弟弟有幸在其中。那段时间,我随同学的弟弟多次到剧团玩,看他们的排练和演出,听同学弟弟发泄他经常跑龙套的抱怨和不满。
今天,在市场经济面前,宁河剧团迫不得已被无情解散,这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种特殊.尴尬的遭遇。宁河剧团的老演员,有的升了官,有的改了岗,有的退了休,有的闲得慌。仅存一位胡先生,凭着他优良的素质,洪亮的嗓音,标准的国语,仍然活跃在修水的文艺舞台上。偶然在街上遇见宁河剧团的演职员,岁月的风雨,已洗尽了他们的青春风华,平实的日子,遗忘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宁河戏,就象几千年无绵的夜空,有一颗璀灿的流星,在赣西北辽阔的星空,划过了一道闪亮的彩弧。
宁河剧场旧址在今县城衙前正街,邮政储蓄所对面。昔时,有个幽静的中山公园临旁,有灯光球场相邻,不远处是电影院,滑冰场。剧场内设置是一排排木长椅,每个座位之间没间隔,剧场后面有个吊楼,可以坐观众。后改成现代化剧场,前低后高斜坡式场地,安放了单独的坐椅,安置了各种新式聚光灯,正门气派豪华,有很多级台阶。
曾几何?一出好戏,剧场门前,人头涌涌,先睹为快!
叹今昔,好戏烟飞,剧场无踪,商场取代,戏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