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上午8.20接到好友陈芦根电话,说有个教授要来拜访我。我极少与高层次的文化人有往来,心中惶恐,小心翼翼地问:“哪里的教授?”陈答:“南昌大学”,我知道了是刘经富。
过一刻钟,陈芦根和刘经富入到我店。都是老熟人和修水街上的老崽俚,没什么客套不须寒暄,虽然已经10多年没见到刘经富,但我觉得象是昨天刚别过的兄长,没有一点距离感和生疏感。见到经富兄应了那句名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过了一千多个三日。今日的经富兄变化巨大,站在我面前已是一个名副其实响当当的学者,见他儒雅有礼,书卷气浓郁,厚厚的眼镜片后面是一双非常睿智的眼睛,他清晰的思维中透露着自信,看他胖瘦合适的体型和比实际年龄年轻的脸庞,我由衷的赞叹他对身体的维修和保养得当,他笑答继续在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和减肥,当然也是有意识在树立教授风度翩翩的形象。我们聊起了青年时代我在他家看见他练哑铃的场景和他胸肌丰满的状态,他说起了如何做哑铃练哑铃的过程,这种怀旧的追忆,重现了不再回复的时空。
经富兄的到访,真正的心意是共叙我们同在南门头那条青石板老巷有过的青年时代生活。今日老巷已经破败,经过两次火灾之劫,曾经的板木邻屋大多已烧毁,熟悉的邻居也迁徙他处,我们也早已从那条情深深雨蒙蒙的小巷走出。
经富兄的到访,另一点意思是以文会友。他是一个真正有成就的文人,他的学术、他的深度、他的成果、他的影响、他的勤奋、他的谦虚、他的目标、令我敬仰,永远仰望。借我十个胆我也不敢说自己是文人,更不敢把自己往高深莫测的文化之海上靠。我这两年回到修水后有了些空闲时间,凭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冲动,凭着自己一点点低级的文化水平,写了一点点上不得台面的文章,偶然被经富兄看到。因而,他通过途径找到我,有了电话交流,有过那次没见面的畅谈。这次到访,对我的拙作进行了充分的表扬,能够打动经富兄我很荣幸。他对我的不足进行了委婉的建议,承蒙经富兄的良言和坦率。
聊天中又扯到了修水的古建筑和县城的老祠堂,经富兄说起这些就眉飞色舞,说到县城的老祠堂如数家珍,典故频出,趣闻连连。他说早几年就作过深层的调研,在一些报刊上有过著述。我知道当今这一届县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我县古建筑的保护和推广,这是我们家乡的文化瑰宝,再不重视将会留下千古缺憾。春节期间县摄影协会举办过一次我县古建筑影展,反响巨大。近期《修水报》的“山谷风”有整版的古建筑图文报道,为宣传修水的古建筑文化鸣锣开道。今天陪经富兄来访的陈芦根是我县摄影界的知名人士,在拍摄古建筑的过程中,早出晚归出了不少力用了不少心,亲眼见证了我县优秀奇妙的古建筑群,说起我县古建筑也是两眼放光,满怀深情。我们都是这块肥田沃土养大的修水人,说着修水的过去,道着我们的曾经,看着今日的变化,期盼明日的繁荣,聊着聊着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很久。
经富兄临别前,提议我们三人留个影,于是我用自拍完成。
2007年8月5日夜21点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