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何谓超脱?我不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就引用一句禅语试图加以阐述。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不是一句空洞的佛教禅语,而是蕴涵了高深的哲理。它的意思可推广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喜即是悲,悲即是喜;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人完全不受外界的左右,只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可否就是超脱呢?确实,人如果能做到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谁能否认这不是一种超脱!
自古以来多少人试图超脱自己,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超脱得了呢。
蒲松龄一生对科举制度的切肤之痛,使他沉迷于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的世界。如果说这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脱,还不如说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怨世情怀,他始终都逃脱不了功利的束缚。
大词人苏轼对人生可称得上是大彻大悟,在饱受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发出“我欲乘风归去”的感慨,但他又如此地眷恋人生。他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也只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他又怎能超脱得了人世间的情缘!
唐伯虎满怀才情,却一生不仕。他的《伯虎自赞》诗: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来问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有我。这首诗可谓是看破红尘,虽是自赞,却总让人读来有些怅然泪下之感。这位怀才不遇的才子,事实上一生从来都没有超脱过对饮食之欲、声色之乐、市廛之盛等世俗生活的艳羡。
在人类历史中,我不否认确实有那么些寥若晨星的超脱者。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崇尚的是“至人无己”的理想境界。他认为“无己”便可以“无侍”,“无侍”便可以像鸟一样凭风凌虚般“逍遥”,便可以遗世高蹈。
对于这种思想我们不能以主观主义一言概之,而应该看到他所持的人生理想和态度。
他主张“绝圣弃知”,发展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当我们今天为征服自然所起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时,孰不知受到了大自然的严厉的惩罚。在宇宙中人是多么的渺小,不管人会创造多么辉煌的奇迹,最终都会在茫茫宇宙中消失,人类社会对于宇宙来说是多么的短暂,人的奋斗是多么微不足道!庄子或许正是认识到了这点,所以他主张绝圣弃知,随俗沉浮。他曾几次被邀请去做官,都被他毅然拒绝,甘愿穷困一生。这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超脱呢?
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戴奥真尼斯或许也是。他的思想与我国老子可谓同出一辙——宣扬无欲无求,回归人性的原本状态。
称他的教义为犬儒主义是因为他像狗一样生活,以此向世人证明权势和名利是多么无意义,人的最原始的自然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他无室无家,住在市中心广场上的一个大破桶里,一条破毯子晚上当被盖,白天做衣服,靠乞讨一两块面包来维持生活。拉尿时当众就拉,不回避什么,还不时地像狗那样对自以为是的人们咆哮几声,咬牙切齿。就是这样一个被当时的人称作是疯子的人,他有时也会写一些诗歌和论文来阐述他的教义和生活哲学,但更多的是用这种行动向世人演示,真正做到了用人的原本状态生活。
如果说戴奥真尼斯还只是处在一种对自我、对社会的超脱状态,还没有完全摆脱物性得束缚,那么佛祖释迦牟尼可称得上是一位纯粹的超脱者。
据说他是一位王子,按理说他应该是妻妾成群,子孙绕膝,安享荣华富贵,但他却为了超度众生而毅然舍弃凡尘苦修悟道,创立了博大精深的佛教。
不讲佛教的意义,单就他的行为来讲就足以称得上是一种超脱。人们把他当成佛、神,实际上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他的教义系统地阐述了人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根源及活着的意义。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生哲学,他是要普渡众生超脱尘世的痛苦,走向极乐世界,达到精神的永恒。从这点来说他无愧是神,是佛。
我写这些并不是要为超脱者讴歌——他们值得讴歌而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我只是想要说出人世间有一种如此的情怀让我渴慕让我艳羡却不可企及!
其实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都不会想到去超脱,他们在平凡、实在、酸甜苦辣中享受着生活,体味着人生的乐趣,生老病死就象吃喝拉撒一样平淡,平淡得去讨论它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这种平淡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或许是另一种佛理。
我们不求超脱但求洒脱。
超脱是一种苦难,而洒脱却是对人生的豁达、淡泊、随缘自适的态度。
苏轼之所以没有随风而去是因为他有洒脱的胸襟。他,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满怀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人,当身处逆境时,没有悲观没有沉沦,而是融合佛、道清旷达观的襟怀,在逆境中谈笑风生,历经磨难却始终乐观向上,执着人生又善处人生。
具备了他这种洒脱的胸襟,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呢!<!--n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