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通讯技术快捷到只须眨眼功夫便联通的E时代,人们不再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渴盼;也没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幽怨;更没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惊喜。纵使山长水阔,天上人间,弹指间,瞬息相通天涯变咫尺。也许,不远的未来,传统书信将被淘汰,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我国的文化遗产。
多年不曾写信,更无飞鸿传书来,取而代之的联络工具五花八门,电话、短信、QQ、E-mail等等随心所欲。而指尖流淌着的情愫相对一字一笔勾画出来的墨宝似乎淡薄了些许温度。这种感觉,在收到霞的书信时,有着浓烈的切身体验。进而认识到,书信不仅是联络与交流的工具,更是增进情感的法宝。现代科技交流工具凭借电波传递信息,远远不如用笔书写的那些灵动的文字来得真挚、亲切、动人。那份美好,永远留于方寸间。
邮政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人们把信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别人偷窃,便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然后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为书信的发展和盛行创造了更为简便的条件。但那时交通极不便利,书信的传递主要靠徒步,一封书信,近则几日即到,远则一年半载也是常事。
在我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古代书信的别称有“简”、“牍”、“柬”、“素”、“笺”、“函”、“札”,这些别称都跟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鲤鱼,也代指书信。还有“书简”、“八行书”等都是古代书信的代称。
古代对于书信的礼仪与结构都有一定的讲究,它蕴涵着我国丰富的传承文化。传统书信被新兴的科技产物取代后,最基本的书信格式也被人们忽略和遗忘。不信?且看看你邮箱里的E-mail,有多少符合书信标准?坦言之,本人极少收到标准的邮件。大多象留言条,还没头没尾。这不能說不是一种文化的流失啊!
“相识于文字,相知于文字,了解得越多,越心疼玑珠背后的真实……”霞在信中如是說,一字一句洋洋洒洒。感动之余,继之感叹这个未曾谋面的朋友是何等难能可贵呵!一个用心去解读你的人,必定是珍视你的,关爱你的。这种温暖在这个人心日趋冷漠的社会又该是一份何等珍贵的礼物!一句简单的“我在开会,我在想你”,“身在北京,是否离你更近些?”让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我倍感亲切,虽远犹在身边,生动而真实。这就是情,是心与心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