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0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0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剧情十分简单:两个流浪汉在一条乡间小路上无奈地等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说些语无伦次的话,做些莫名其妙的举动来打发时间,最后,一个小男孩上场,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晚准来。”丈二的帷幕一落下,我们自然纳闷:这个寄托了流浪汉全部希望的“戈多”是谁呢?这个明知不会来,还要继续焦虑不安地等下去的“戈多”真的存在吗?对于现实折射中许多极度空虚且习惯自欺欺人的心灵而言,“戈多”具备某种能够赋予世界和人的存在以意义的抽象和神秘的力量,令人在等待中陷入无奈、害怕、痛苦,甚至绝望的境地,难以自拔。关于这一点,写《诺日朗》的著名诗人杨炼有过一句很好的表达:“等待是最漫长的绝望”,可以作为这幕荒诞戏剧的一个注脚。
而我等待的,是织女星,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在我心目中有着“戈多”的影子,所不同的是,“戈多”永远看不见摸不着,它却每夜升起照耀在我们头顶邈远深邃的星空,它是——我们常说的——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因此,我又何妨为它等待一回,并由此着着实实地绝望一回呢?
无需博大精深的天文物理知识,许多通俗读本都在告诉我们:织女星距地球26光年。我想这很好理解,这也就是说一束光线在地球和织女星之间传达一次需要整整26年时间,或者说,当我们抬头仰望夜空,看见又大又亮的织女星的某一下闪烁——如果真的闪烁了的话——我们要知道,那其实是发生在26年前的一件事情,再或者说,现在我的窗前有一只鸽子正扑腾腾地飞过,而要在织女星上看见这一幕,得耐心地等上26年。我自信以上的话经得住任何精密仪器的测试,但接下来的话我就一点儿也不敢保证了,短暂而又漫长的26年开始让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
我作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假设我能在26岁那年到织女星上去,并能从那儿观望到地球。我现在离26岁还有几年时间,但我想活到这个岁数应该不存在什么大的疑问,我有这个信心。唯一令人担忧的是,到时候我怎么去呢?尽管好像爱因斯坦曾经论证过光速是速度的极限,顺带论证了我不可能达成心愿,但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我也只能对这个怪老头儿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好吧,我在26岁那年去了织女星。接下来,我将会看到什么?毫无疑问,我将看到26年前的地球,一些民族正在锻造新天地,另一些民族开始操起枪杆子,一些家庭刚刚组合成甜蜜的圆心,另一些家庭走在分崩离析的边缘,一些人平步青云春风得意,另一些人欲哭无泪牢底坐穿,沧海桑田世间万象,成就史册的,过眼云烟的,尽数映入我的眼帘。
我会渐渐地将目光聚焦到一个小山村,那儿有一个婴儿正呱呱坠地,不错,就是我,这当口,有些人早已出生,有些人还未临世,而我,恰好来到人间,并且不是电影似的重放一遍,是真真实实只发生一次永不能回头的生活,那个新生命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浩渺时空只有唯一一个的“我”,这不用怀疑,丝毫不用怀疑,尽管织女星上也有一个真实的“我”正在观望(所以我说爱因斯坦是伟大的)。如果你嚷嚷这一切是虚假的,是已经逝去了26年的,那么请问,就在眼前一幕幕鲜活地呈现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这是虚假的,那么在日光流年中有什么事情是“正在”发生的?或者,你所看到的有什么不是逝去的幻像呢?是的,你我就像《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一样,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同时又不得不继续怀着无奈、不安的心情等着世界正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往后展开。我会惊奇地看见自己怎样在六个月的时候被一场高烧突然毁了双腿,看见母亲怎样躲在无人的角落偷偷哭坏了双眼,我会说:啊哈,你们瞧吧,这家伙将在九岁那年去治病,差点儿有去无回,你们看吧,这家伙高三那阵子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却偏偏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你们继续瞧着吧,这家伙得在最好的年纪绊上失恋这块石头结结实实地摔一跤,你们等着吧,这家伙会在2002年的某一天上午面对一篇名叫《等待我的织女星》的小文绞尽脑汁……
一切都会毫厘不差地应验,因为一切都是既成事实,生命正在发生等同于生命已经发生。那时候我静静地坐在织女星上,以预言者的姿态目睹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与哀愁、充实与庸碌再一次出现,一定会流下百感交集的泪水,一定会哽咽着问:这就是我吗?这真的是我吗?微不足道,像一粒尘埃,在时光的天空下沉浮飘摇,无法抵抗猝不及防的命运,难以摆脱随波逐流的生活,幸福就在身边而浑然不觉,痛苦即将降临却无能为力。隔着天遥地远的26光年,我时不时想痛心疾首地呼喊:你就要铸下大错了你知道吗?生命需要精确计算好你知道吗?但张口无言,雄浑的宇宙风从夜的荒漠鼓荡而过,它告诉我,生命每一刻都在下定论,属于你的26年确实已经远走无法更改徒唤奈何,有泪水你就让它肆意地流吧,你等在这儿,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幸而杨炼还有一句诗:“绝望是最完美的等待”,给了我心不少慰藉,生命不可预知,等待便难免处处留下缺憾,令人万般无奈和痛苦,但正因为如此,从另一个层面上讲,生命变得刻骨铭心,变得独一无二,丛丛绝望的荆条反而编织了那顶最完美恒久的桂冠。所以我想,等到我26岁的那一天,我要再次极目眺望织女星,这夜空无数盛开的花朵中最绚丽灿烂的一朵,这信仰一般暗示了我生命的本质和存在意义的宇宙使者。可以肯定,那一瞬间正有无数新生命哭声嘹亮地诞生,人们对他们的到来寄予了无比深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