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整整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来,到底给我们农村带来什么变化呢?我作为一个农村的普通教师,亲身经历了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见证了改革开放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对学校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学校从破旧庙堂、条木桌凳、坐着一群烂衫孩子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再到投影仪、电脑、多媒体,30年来,学校的教学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配给学校,走进教室。
体验一:破旧庙堂、条木桌凳、坐着一群烂衫孩子
1978年我在庙岭中学读书,学校校舍是一座大破庙,破旧课桌櫈是简易木板钉制的,一条桌櫈坐着两个或四个同学,有时还坐五个人。当时学生穿的大多是单薄衣衫,甚至是破衣,多为弟妹穿哥姐的衣服。在破烂的教室上课夏天风吹雨淋,冬天严寒交加,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师资队伍很缺乏,老师也不像现在这么专业,一名老师至少要兼三门学科,记得吴永言老师教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和体育四门课。老师条件也很艰苦,都与学生一样,住在南风打北风吹的旧木板房里。教师只有几名公办的,大部分是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
体验二: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一本教材
1980年,我当上了老师。当时老师教学也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上课时,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就用黑板揩擦掉再写,下课后通常的动作就是先拍打拍打身上,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实验设备几乎没有,我们给学生上实验课,做实验就变成讲实验,只得用粉笔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一些图供学生大致地观看。音乐、美术、体育根本没有课本,教辅书也没有。学校没有跑道,跑步只能围着校园转或到公路上跑。上体育课除了掷标枪,就是投“手榴弹”。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从此,揭开了我校教育快速发展的新纪元。好像是80年代中期,才慢慢地添置了地球仪、地图、试管等简单的教学设备。1987年我在何市中学教书,学校在老祠堂边建了一栋两层的砖木结构的教学楼。黑板开始改成水泥的,比原来木制的黑板大多了,没有了木缝。1991年起, “两基”工作有序开展,学校的校容校貌及图书、仪器等硬件设施逐步得到改观。不仅实现了“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的 “一无两有”目标,而且实现了“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的社会印象。
体验三:磁性黑板 投影仪 多媒体
2002年,我在黄沙中学教书,一改过去教室里除了讲台、黑板和桌椅就没有其他东西了。九江教育局扶贫挂点我校,给学校配备了30台电脑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我们可用投影仪上课了。后来有了专门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后来还有了电脑室和多媒体室等,现在可用电脑多媒体上课。每个教室还安上了尘磁性黑板,老师下课再也不用拍打身上了。以前备课以及撰写论文需要到处寻找教辅书、需要查阅报刊资料,现在只要轻点鼠标,电脑荧屏上就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点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并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图书室、阅览室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配备标准,图书室藏书8395册,图书种类齐全,图书管理规范,图书室、阅览室定期为学生开放。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的上课已日趋多样化,各种样的特色兴趣活动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为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
以上是我所亲身体验的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的变化,它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它印证了我们伟大的祖国30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记录了30年来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经过我们全体教师的锐意开拓、团结奋进,我们农村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