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我校的网站读到一篇学生的文章——《学生的心是玻璃做的》,内容如下:
那天我听一位老师的讲课。当她提问的时候,许多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像一面面旗帜欢快地飘荡在教室里。
她随即叫了一个男生,那位学生自信地站立起来,声若洪钟似的回答着问题,可遗憾的是回答错误。于是那位老师无暇顾及让他坐下,赶紧找了另外一个学生补救,那个回答错误的男生就红着脸低着头孤零零地站立在教室里……
等另外一个学生终于回答正确后,那位老师方才回过神来,想起了已经立了良久的男生。于是她冷冰冰地指了指他说:“坐下吧!你看,xxx(回答正确的学生)回答得多精彩呀!你就是不会表达,以后要注意啦!”。
那个男生就惨白着脸垂头丧气地瘫坐下去,像一只刚刚被放过气的皮球软在那里。我坐在他的近旁,看着他那瞬间沮丧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一颗心破碎的声音-“咔嚓咔嚓”。
再后,我没有看到他的举手。只见他低着头,垂着眼皮,心不在焉地看着桌上的书,一直坚持到下课。
我悲哀地感觉到一扇心灵的门已经徐徐地闭合!他的心碎了!!!!!!!!
学生的心是玻璃做的。
读完之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我知道,这些现象并非个别。如:有一个学生,上物理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谁知站起来回答时竟然什么都不记得了。他抓耳挠腮,非常着急,可老师以为他故意捣蛋,不问青红皂白就叫他站到后面去。这个学生跟我说:“当时他特别委屈,后来变成气愤。现在他再也不敢举手了,而且也讨厌物理课。”
还有一次是我亲身经历的。学校举行教研活动,我们七、八个老师坐在最后一排听课。有一个很调皮的学生,因为我们坐在他旁边,那节课特别认真。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他都举手想回答。但授课老师只是点那些成绩较好的。我们几个老师都明显的感觉到他的失望和失落。
对于这些,我们有些老师可能不太“在意”。甚至有自己很“充分”的理由:学生举手了不可能每一个都有机会回答啊!还有,一些简单的问题回答不到不应该给予一点惩罚吗?
诚然,这些想法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学生的感受。正如上面那位学生所说的一样——“学生的心是玻璃做的”,需要我们用心呵护。作为一个老师的艺术,我认为,就是从极细小的事情上去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我们对学生做一个举动,或说一句话都要经过考虑,都要以爱护、关心、启发、激励学生为目的,不能凭着自己的性子。
要做到这些开始是会很难。但你把这种思想当成理念,并努力养成习惯就好了。
像我们学校有一位英语老师,深受学生喜爱。她的课非常活跃,学生总是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有些老师问她是不是有什么“法宝”,她总是谦虚的摇摇头。但我从学生的聊天中明白了一切。一个学生说: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点她回答问题,因有几个单词不认识,所以回答不上来。但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跟她说:“可能你还没准备好吧!没关系,等下准备好了再来好吗?”还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有一次回答问题很害怕,结果声音很小,而老师却跟他说:“你回答的很好,如果声音大一点,让全班同学都听到,大家一定会为你喝彩的。”现在他回答问题再也不怕了。
有一位语文老师跟我说,他再也不会因学生回答不到问题批评他们了——因为他的心中已亮起了一盏灯,那就是对学生的呵护和鼓励。他还说:“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只能说我们没有错。但你把表扬变成期望和激励,把批评变成启发和鼓励,这才是一个老师的艺术。”接着他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去年有一次他上复习课,请一位学生上来听写生字。结果五个才对一个。这样的情况批评学生两句仿佛没有错。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跟那学生说:“大家都在看着你,这样回去不太好。要不这样,我现在给你时间,你把它抢记下来,然后默写在黑板上。这样好吗?你看需要多少时间?”
“两分钟。”他很自信的说。
两分钟后他一字不差的默写了出来。
然后他又借机启发学生:“很多事情并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我们愿不愿去做的问题。就拿听写生字来说,如果我们不去复习,易也变难;如果愿花时间去复习,哪怕是几分钟,难也就变易了。”从此之后听写生字,同学们很少出错,那位学生还总是主动举手呢!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学生的那句话:“当她提问的时候,许多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像一面面旗帜欢快地飘荡在教室里。”是啊,学生举起的手就是一面面旗帜——她举起的不单单是老师的爱心与呵护,更是学生的自尊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