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常在有月亮的时候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席慕蓉)
是啊,远离故乡的游子,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故乡的片断总是不由自主地跑到跟前,如丝如缕。
我的家乡三面环山,呈“C”字形,那里“东出毗邻烟波浩淼的赤湖之滨;西出界邻湖北省黄石市;南出23公里与市区牵手;北接长江码头与武穴市隔江相望。镜内武(汉)九(江)铁路横贯东西”,素有“九江赣北之窗”之美名。
1991年,我们夏畈镇的铜岭村开路,村民偶然发现了商代铜矿遗址,经考古学家鉴定,目前是我国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持最完整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听说,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遗产。漫步行走在遗址上,抓起一把黄土,触摸古人的脉搏;闭上眼睛,聆听先贤的声音。3300年前,我们的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用造型别致的辘轳、木锄、木斧、簸箕,用智慧和汗水开山劈石,冶炼青铜。谁能想象,这片宁静的芳草地,曾经是一处生机勃勃、内涵丰富的铜都呢?
一条名叫南眼渠的小河,杨柳夹岸,三米见宽,水清见底,深及膝盖,常年四季从下朱村门口走过,不急不慢,哼着小曲,滋养着对岸一千多公顷的田地;又像母亲温柔的双手,把小村庄紧紧地搂在怀里。每天天还没完全松开眼,公鸡才高唱第一曲,狗还没有来得及伸伸懒腰,就听到河边的捣衣声,妇人的说笑声,许多故事就在这里加工、传播……
小的时候,伙伴们邀三喊五,光着膀子,穿着三角衩,跑到河里戏鱼摸虾钓螃蟹。水亲吻着我们的双脚。小鱼成群结队似在空中飞;有时还会撞在我们的脚肚上;有时还会钻进我们的小脚丫,痒痒的。我们小心翼翼地搬动着河边的石头,拇指大的虾儿,全身几乎透明,机警地微弓着身子,慢慢地后退,我们双手半合,拦断退路,虾儿一旦进入,我们便猛地合拢双手,虾儿便在我们的掌心跳跃;即使失手,我们仍然欢喜。长着啤酒肚的憨螃蟹,坐在洞边。我们不慌不忙,用根青草,在它眼前轻轻晃动,憨子便倏的一下夹住青草,满以为得了个大宝贝,哪知到头却成瓮中鳖。
夏天,大人们都去离小河不远的南阳河游泳。那河深没屋脊,浅触脚裸,但深浅难测,大人绝不允许小孩单独去。我们就在小河里玩,特别在中午的时候,我们个个赤条条,光溜溜,双手撑在水底,双脚乱弹,尽情地嬉戏……
村子的中央,一座烟囱高耸,那是砖瓦厂的,灰白的煤烟与天上的流云相伴。往日破旧的泥巴房,摇身变成装修考究的小洋楼,端庄秀气;安放在楼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有些人家竟然开起了高档别克小车,满脸的从容。我那可爱的小乡村,现在很难看到袅袅吹烟,取而代之的是那洁净方便的煤气、电器。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花香袭人。和风拂动,波连云涌;群蜂飞舞,金蝶翩翩;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每到菜籽丰收,整个小镇都沉浸在芬芳的菜油香里。母亲这个时候总是用新糯米磨成粉,做成粑,放入滚烫的菜油锅里,雪白的糯米粑渐渐的变成金黄,母亲再把它翻个身,不一会儿,它便全身蓬松地躺在盘子里。我轻轻地把它挟进嘴里,轻轻地咬上一口,啊!香、脆、酥、嫩,妙不可言。
远在修城的我,仿佛又闻到了那浓郁的菜子花香,那可口的糯米粑味;仿佛又看到了那一望无际的金浪翻滚,那整洁干净的小村庄……
故乡的歌常在有月亮或有雨的时候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