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厂以地命名,取名“修水茶厂”。
修水茶厂,座落在凤凰山下,修河岸边,原来有一片很大的厂区。
厂区内,有多栋宽敞的厂房,有办公楼、篮球场、医务室、汽车队、职工食堂,大型企业设施和机构一应俱全。
修水茶厂,为宁红茶的发展和传播,树立了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昔日,我每次穿越西摆,从修河边茶厂围墙路过,都能闻到厂内散发出来的茶叶清香。
赣西北边陲的宁红茶,清道光年间,在我华夏大国中就渐渐树起了口碑。
宁红茶:“紧细多毫,锋苗显露,略显红筋,乌黑油嫩,鲜嫩浓郁,鲜醇甜和,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以优越的口感和优良的品质深受国内外民众喜爱。
昔日,十里秀水两岸,蜿蜒幕阜山下,舞锁九宫山间,都是宁红茶的生长之地,
而民间大大小小的制茶作坊,就是优质宁红茶的加工场所。
新中国成立以后,给宁红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大规模发展的好机遇。于是,在西摆之邻,建起来一个大型茶厂,有了宽敞的厂房,先进设备,众多的优秀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修水茶厂一派轰轰烈烈、繁忙的生产景象。
从此,机器的轰鸣,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山城,山城里有了一个现代化生产宁红茶的工业基地。
修水茶厂,在50-70年代,是修水县经济界的一面旗帜,企业赢利好,干群素质好,职工福利好,是一个真正的三好企业,很多修水人,以能穿上修水茶厂的兰色工作服为荣。
小时候,曾随母亲到过茶厂,母亲在那里做拣茶工,几百位女拣茶工汇聚一堂挑拣茶叶,个个聚精会神,精挑细拣,双手飞快的分拣出家乡宁红茶的精品,那种场面,非常新奇和震撼。
手工拣茶,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这种费时费力、茶叶加工中的一道工序,正是宁红茶质好品优一个难得的环节。
修水茶厂,为修水人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修水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姑父,曾是修水茶厂的八级钳工,有一身高超的手艺,厂里那么多制茶设备,象大型抖筛机、齿切机、风选机等设备的安装和维修,都留下过他辛勤工作的汗水,每当和他聊起修水茶厂,仍是那么的兴奋和不舍。
如今县城中许多中老年居民,都曾在修水茶厂工作过,特别是罗家涡一带,聚集了修水茶厂很多退休工人,他们为宁红茶贡献了青春。
我堂哥,曾是修水茶厂的书记,用他从军营里带回的胆识与魄力,把修水茶厂扩张为宁红集团,为宁红茶走入神话,走进中央电视台,走向鼎盛,大规模走向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浓墨重彩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90年代后期,修水茶厂这个老国企,象一台沉疴负重的老机器,没能适应市场经济,没能成功进行角色转换,没有恰当的管理,终于在经济大潮的前夜,轰然瘫痪,留下了一群伤心的宁红人和一个烂摊子。
2008年3月20日,我应邀为修水茶厂拍些资料照片,昔日的大片厂区,已被东盟佳苑的商铺和住宅蚕食一半,修水茶厂只剩下2栋有点新色的楼房,10几个工人和几个留守人员等待着未来的收留与出路,留下的2栋破旧厂房大门紧闭,厂房顶上“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多产宁红,支援出口”当年的豪言壮语依然醒目,推开落满灰尘的大门,进入大车间内,车间内窗破墙损,蛛网交织,机器沉睡、锈迹斑斑成一堆废铁,让我感慨万千。一个著名企业的兴亡,在历史的年轮里即漫长又短暂,那些留在脑海里的愉悦记忆,不愿被此刻的残败视觉击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你曾有的辉煌洒下半点可惜与怜悯,面对修水茶厂的今天,面对他们曾经的荣誉,面对他们多次获金奖的证书和奖杯,面对国家茶叶专家吴觉农和江西省长吴官正的题词,我拍照按快门的手指十分沉重。
今天翻阅自己电脑里的照片,偶然翻出了这组照片,让我有了以上的记忆与情绪,我这个老修水人,真的有点老了。
忘不了那片厂,无缘再重来!
欣慰的是,修水茶叶这张牌,修水的有志之士继续在打,有了茶科所,有了茶叶生态科技园,有了茶叶联盟,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双井之春”茶文化节,在把修水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向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