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读《燕昭王求士》、《毛遂自荐》有感
人才的问题,确实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四化大业的迟缓以至成败。这一点虽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了,但现在压制人才、打击人才、鄙视人才的现象还常有发生,以至较为严重。读罢《燕昭王求士》和《毛遂自荐》两故事,感受极深,不免要发几名议论。
昔燕昭王视人才为宝贝,把人才当成一笔财富、一股动力,虚心采取郭隗的建议,礼贤下士、广招贤才,以师礼事之并且加以重用,从而富国强兵、报仇雪耻。
而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视人才而不见,即使发现了人才,也不信任他们、不重用他们,甚至压制和打击他们。这些除了有些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外,大都是由于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主要是知识分子)总是过于自信和骄傲的;只会“夹着尾巴,抱着书包”;既胜不了自己,更算不得什么;视他们的探索、改革为猜疑和多事,总担心一旦启用他们会误了自己的大事。因此,对他们总是压制、打击和刁难,而自己却内行充外行,恣意孤行、瞎指挥。
其实,这样的“人才观”和“实践法”是大错而特错的。殊不知,我们现在的四化建设需要人才而且一定不能缺少人才!四化大业的科学性、艰巨性和复杂要求我们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懂得这一点。面对现实,回味历史,我们应当有所启发,我们应当比燕昭王更善于招纳人才、重视人才、任用人才。
对于那些明目昭昭、众所周知的人才,毫无疑问,我们应当重用他们;对于那些确有一技之长被埋没而自荐的人才,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给予重用。有些领导干部,由于政策水平低下和对于辨证法的陌生,往往不能自觉地对待那些自荐的人才。认为自荐者,总是好出风头、无所事事、野心勃勃的庸人,不但不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尽其才地给予任用,而且还要嘲笑、挖苦。我认为,人才者,有一技之长而又愿为国尽忠之士也。人才的标准,应是客观的标准。他的价值,他的特长不因他人推崇或自己举荐而有增减。况且一个真正愿为国尽忠尽力的人才,对于自己被压制、被埋没、被遗忘是不会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的,他们一般都能深明“四化成败、匹夫有责”之大义。因此,想到的只是要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发泄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以便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历史的前进推波助澜。
——不要把自荐的人才看歪了吧。让我们再来细读《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被埋没,而锋芒不露,是因为没有置其于囊中。但在紧要关头,在群雄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施展了自己非凡的口才、勇气和胆略,致力联楚抗秦,解救赵国,从而使赵国免于免亡。这样的自荐者,多么令人感叹和发人深省啊。
竭尽全力地尊重人才、任用人才吧,让毛遂也处囊中,使其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