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镇赋
——以“东迎温汤,奇幽山娱”为韵
陈光文
洞鄱之涧,九岭之雄;眉毛山麓,黄沙镇中。伴义宁古州之北,连云紫气;接五梅之主,霄拥苍芎。抱大小坂尖之南,佛道同佑;傍大广高速之西,势必兴隆。颂诗文之韵致,达畅自然之融。
若赏文化浩荡,绵延之千秋和声;学界中心之书院,往昔宏浩之盛名。宋创青青轩讲习,清有培元之才生。文台、金谷、三全掌,江右显赫之承平。成孝书院,蒙幼同设;文恪太傅,蒙习之英。
问君祖行之远,家族姓氏之源;家国之血统同化,民族凝聚之魂。长茅余氏之根脉,乌龙护主之深恩。万姓石氏衍艾邑,孝友堂前孝道存。国子监学之龚氏,朝议大夫凤岐孙。长坑廖氏之历史,谁能评说;陈叶两姓之共堂,和睦如昆。
为寻中原客家之广,且凭情义探根之详。基自闽粤赣南之域,语同民俗亲缘之乡。山区开发之主力,追求幸福;捍卫正义之先绪,勇往非常。十二月情歌随山转,仪态庄俊;十八般武艺强筋体,弃恶行良。
咦矣!看贤达之众,山野难数;承人文蔚起,莫可相知。思不辱斋之文集,平生藏书之富;万承风之皇朝主考,三代帝师。宋将之余玠,弃笔从戎;八年抗蒙之伟,战功奇奇。开蒙古不可胜之先例,设山城防御之特略;扬以少胜多之典范,树中古历史之丰碑。谈中将之士翘,效进步之民主,曾教授之黄埔,总留传人之久思。
雅何!有沉露之山石,品原始之悠悠;盛松杉之优胜,造楼宇之何求。油岭红豆之异珍,白紫玉兰护沟流。省县资源三之众,黄沙独占一分优。
美乎!安溪南北之逶迤,幽然隐隐;神仙履迹之怪相,响泉潺潺。巨树蔽日,云海回环。涌汤桥之温泉暖暖,尘垢尽洗;荡石咀之水库靓影,放飞心闲。
乐矣!遇新时代之变,招商创业;亮美之新镇,建设宏图。以路网之纵横,标准高点;凭务实之廉洁,老少欢娱。借修铜之通坦,南桑北菜;写新镇之繁景,振臂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