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齐桓公是中国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第一个霸主,是他的惟才是举、任人惟贤、鼎力改革,才使得国力富强;是他的雄才大略,刚柔并济,“尊王攘夷”,才使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开创了名垂青史的春秋伟业。著名作家夏子华先生在现代化的语境中,用宏阔的视角、创新的意识、独特的笔法对齐桓公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打造,并用当代意识寻觅两千多年前他的治国方略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尤其是他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摒弃前嫌、任能举贤、容纳异己、知错必改的宽宏大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显现。这些优质品格积淀在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经过千年的淘洗、磨砺,使得这种民族精神愈加精纯、美好。当作者用小说文本的审美形式表现我们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精神风貌时,使我们得到了一种清心爽目、启志凝神的审美感悟:齐桓公的改革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这对我们在历史的新世纪中建立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夏子华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开发者、弘扬者,近年来着力于对中华民族春秋战国时代的伟人圣贤事迹的开掘,并作为他建构《霸王梦系列》7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文本的丰厚资源。在这些作品中,他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强烈追求和怀恋,透溢出重新建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和期盼,并用审美的形式予以强力的张扬和歌颂。他用古代圣贤的开拓进取、刚直不阿等美质作为作品的灵魂,用古代王侯顽强拼搏、忍辱负重的美行作为情节的链条。他希冀用这种民族精神凝聚和强化国民素质,疗救和拯治社会的病态。当然这种创作动机的实现在当今物质进化,精神退化的历史时段里有相当的难度。不过作者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民族家园的保卫者,这种真诚的呼唤、热烈的企盼、不懈的追求、锐意的开掘在当下却显得是那样的弥足珍贵。这是因为古老的民族精神对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正如作者在《一匡天下齐桓公》开篇所说的那样:“齐国的文明渊源及其古都临淄,凡炎黄子孙都刻骨铭心。构巢筑屋技术从这里兴起,人类才逐渐脱离了‘穴居野处’的时代;物质生活的改善,引起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于是伏羲画八卦,刻文字,并推演阴阳诸术;神农唱丰年,演制琴瑟鼓欢,探寻药性,尝遍百草,以求华夏儿女幸福康健;后稷种桑麻,制丝麻,才引领我们衣布遮体……”这种由古代王侯圣贤和人民大众所缔造、建构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由此承传下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是一种不竭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强基石。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作者心性的张扬,民族精神的弘扬。因而它也成为了净化心灵、纯化精神、美化道德的审美的典范文本。同时,这种高标伟大的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的创作倾向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物化、性化和俗化的语境中也有着一种拯救文学自身的意义。
作者这个创作目的,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其是通过齐桓公这个春秋首霸的伟大形象显现出来的。这部作品没有以往帝王、武侠小说营造人物和营构文本的惯常模式,鲜明地凸显了“这一个”的独特审美品位。作品开篇便笼罩在春秋各个诸侯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权位而勾心斗角、骨肉残杀,惨不忍睹的一个个令人发指的悲剧氛围中。在齐国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齐襄公被惨杀以后,姜无知篡权后又被乱刀砍死。这时流亡在外的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姜小白便成为了合法的继位者。当年两人为了躲避襄公的杀害而分别亡命于鲁、莒两国,受教管仲和鲍叔牙两位贤士。此时,齐国无君,弟兄两人谁先赶到齐国的国都临淄,谁就成为齐国的国君。管仲为了让公子纠为王,竟拦路射杀姜小白。所幸的是这一箭射在了姜小白腰带的钩环上,侥幸躲过一劫,并抢先入宫,成为了齐国的国君,即是后来创立霸业、位居诸侯之首的齐桓公。上台后的齐桓公一改过去贪玩好色的毛病,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宽惠爱民、广招人才,尤其是不计前嫌、宽宏大度,任命管仲为齐国的国相,共同制定了富国强兵的宏图大略,大刀阔斧地展开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同时他敢于听取和接受东郭司谏的逆耳直言和鲍叔牙等人的忠言劝告,并不惜五次的奔波劳顿而将白发老者宁戚请到身边,使之成为创霸的核心人物。他从善如流、廉洁自律、减免税赋、多方致富,使得国力大增、国库充盈,也使得民心归依、安居乐业。同时,他还组织了庞大的外交队伍,让他们周游列国,及时掌握各国的国情,宣传齐国文化,介绍齐国产品,建立各国友邦关系,发现天下才能。
为了成就霸业,使得国富力强,齐桓公采取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一方面为了使齐国在经济上走在诸侯国的最前列。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富国富民的政策:他建立了“封建农业税制的按地的贫瘠和肥沃程度征税制度;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建立使用职业世袭化以提高生产技能的‘四民分业’制度;运用以价格和货币流通控制生产、消费、财政收入、外贸的‘轻重权衡之术’,建立以大力发展盐铁业和盐铁官府统购统销增加民间和财政收入的‘官山海’政策和制度”;鼓励对外贸易对商业战争的政策”等等。他成功地将政治和女人转化为生产力,施赦在后宫备受冷落的三百嫔妃,开设官*,以征收费税。同时他还成功地借鉴其遂国引资、鲁国商战等成功模式,积极开展没有边疆的商业贸易。另一方面为了使齐国在军事上遥遥领先,他富国强兵并举,使得齐国成为军事大国,令各个诸侯国望而生畏,纷纷与之交好。齐桓公以北杏为起点,结下了柯邑之盟,开始树立自己的霸业,后来又成为了鄄邑会盟的盟主,尊王攘夷、主持公道,成为弱势群体的保护神,对强权霸道之君予以狠狠打击。他先后帮助燕国平定北境山戎,又出兵援救邢、卫诸国,阻击戎狄的进犯,后又率领多国部队出击楚、蔡。他还帮助周天子安定内乱。最后他大会诸侯于蔡丘,订立盟约,使得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为了达到安定团结,他还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为了防止后宫参政、篡政,抑制后宫的势力,他数次对内宫进行整顿,清洗,杀掉和严惩了自己心爱的高夫人、姜夫人等恶势力。
作品在对齐桓公成功实现宏图伟业的壮举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他随着权力的增长和年龄的增大,在后宫势力的包围中逐渐地由改革者沦陷为腐败者。他逐渐地贪恋女色,尤其是成熟的少妇;生活也逐渐奢靡,用酒沐浴、用人奶洗浴。在贤相能臣先后去世后,他也被宦官竖刁等群小包围禁闭在后宫中,最后迫害致死,“尸首在豪华的宫中被柔软的白蛆爬满。”齐桓公的结局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令我们沉思和警示。如何防微杜渐、廉洁自律、反腐防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也是当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齐桓公的演变过程给我们敲了警钟。
围绕着齐桓公形象的塑造,作品还成功地描绘了一群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对烘托营构齐桓公的形象起了很大的扶助、衬托作用。如鲁庄公、遂国君、楚文王等诸侯,管仲、鲍叔牙、东郭牙、宁戚、曹刿等贤臣良相,竖刁、易牙等宦官小人,高夫人、姜夫人、曹蓓等后宫嫔妃都个性鲜明,尤其是竖刁这个由乡间爬上后宫最高权位的小人的阿谀奉承、奸诈虚伪、色厉内荏等多面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采用的是历时性的结构。这样就把人物的生命历程和情节的建构过程紧密契合,形成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审美流程。同时为了加大作品的审美容量,作品运用了“复合式”的线索方式。即以齐桓公的性格塑造为主线,以鲁庄公、遂国君、楚文王等诸侯国君的励精图治的治国过程,管仲、鲍叔牙、东郭牙、宁戚、曹刿、竖刁、高夫人、姜夫人、曹蓓等人生命历程为副线,三条线索紧密融合、经纬作品。因而内容显得厚重沉实,形式灵便多样。尤其在人性表现上,显得细腻深透。如公子纠与齐桓公这对患难兄弟为了齐国的安定团结,成就霸业,公子纠不愿再去自相残杀,以死罢止。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史书上的“曹刿论战”、“老马识途”等成语故事,以此扩大作品的内涵和容量,增强审美价值。同时,作品把激烈的战争场面与人物感情纠葛巧妙结合,宫廷生活与乡野场景互为穿插,这样使得作品张弛有度、井然有序。作品的语言也显现出一种质朴而富有文采,平实而饱含生动,简约而蕴藏韵味的审美张力。这些,都多方面地显现出作品独特的审美意味。
这部作品还充溢着崇高的美学力量。这在于作品的理性深度和思想含量。作品深邃大气,
表现了一种沉实雄壮的气势。这首先在于齐桓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在惨烈的战争杀戮面前从容不迫、克敌制胜。也正是在这种战争中,人的本质力量被提升、被扩张,因而显现出一种崇高之美。其次还在于情节营构的曲折有致,结构安排开阖有度,表现手段张弛有序、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昂扬向上的审美感受。
(作者系唐山师院教授、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