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梅岭脚下十里余
抱子夫人立江水
春夏秋冬云为帐
风霜雨雪草为衣
千年不问孩儿笑
万年不见丈夫归
奴若因此捎信去
又怕旁人说是非
——摘自新城食府抱子石包厢内的题诗。
修水的修河上有个远久闻名的抱子石,抱子石有个著名的传说。我看过一些叙述抱子石的散文和诗歌,我觉得修水县城新城食府抱子石包厢内的题诗,对抱子石的描写很贴切。此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从古至今修水人不愿离开故土,离开了故土后,家中妻小久立河中.望眼欲穿盼亲人回家的动人情景和感人画面。想不到在酒楼的雅座里看到了这么雅致的东西,这首诗是有心的酒楼老板想酒楼增添文化气息从民间搜集到,不知是哪位雅士的杰作?
抱子石的传说,在每一个修水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结。祖辈的渲染和神化,使外出游子的心里都会留下磨灭不掉的烙印。每次坐车离开故土,都忍不住透过车窗深情的看一眼抱子石,把离家的心情梳理一遍,把故土的重要特征雕刻在心里。
都说修水人,因有抱子石而舍不得离开修水,离开了修水,千想万念,总思叶落归根,即使魂断他乡,也遗言葬回故土。
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思乡情结,这是怎样一种故土难离的抱子石情怀!抱子石以她千年的魅力,万年的神话,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代修水人。
我叔叔,49年去台湾,一个台湾老兵,隔断40年的联系。回到家乡探亲后,多次说,想念家乡的薯丝饭喜欢故乡的茶子油,怀念修河的抱子石,希望年老到修水来定居。后由于身染重病而亡,葬于台岛,回家成了他的难以瞑目的遗憾,成了我们家乡亲人一个永远的心痛。
我舅公,修水西港人,定居南昌。70年代去世,生前要求死后回葬修水,他希望长眠在修水的青山绿水之间。于是,他东门岭上的坟茔,我扫了30多年墓。去年因县里统一规划,才移至走马公墓。这也是恋乡例证,不知是否与抱子石有关联。
文友胡映冰精练的诗句对抱子石盼归的描述:
“ 是秦时戍边的将帅
还是汉时出塞的征夫
是唐时浮梁买茶去的商贾
还是宋时赴京赶考的书郎”
他对古代离乡的修水人作了个典型的概括。
中国逝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交通不方便,通讯不发达,离乡的人,出门就需一年半载,与家人联系艰难,一封家书,可能要数月。如逢战乱,常会音信全无,生死未卜,家人枉添了离别的愁苦和祈盼的滋味。由此,抱子石的传说,符合家乡人的心理,也是打动人心的原由。
时至21世纪的今日,交通可以日行千里,通讯一个电话能打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家人在外,时时刻刻可以知道他的着落,能免亲人牵挂,能缓相思之苦。我觉得要改写抱子石的传说,抱子石要赋予她的新的含意。
今天的修水人,北飘北京,南下广东,转战中原,驰骋世界,到处都有修水人的身影。
今天的抱子石不再是一种伤感的求盼.担心的远望.别离的苦楚;不要是一根绊足的绳索,绑住亲人闯荡世界远行的脚步;不要是一个温柔之乡,缠住亲人丧失了奋斗搏取之心。
让今天的抱子石变成妻送夫母送子的站台,用一种热情鼓励的眼神,送亲人出征。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在精彩的外面世界中,让他们迎风搏击,展示修水人的聪明才智敢闯天下的壮志雄心。
抱子石应给予她新的象征:家乡父老妻儿,站在家乡的凯旋门,笑脸洋溢,喜迎亲人征战顺利满载而归。
今天的修水家庭里,很多人不能团圆。特别是修水的农村,青壮年都离开了家乡,在外打工,用辛勤的汗水吃苦耐劳的品德,收获着劳动成果,从而改变着家乡面貌,改善着家庭生活。
也许你仕途一帆风顺,也许你经商腰缠万贯,也许你求学久居异邦,也许你退伍风尘仆仆,也许你开着靓车荣归故里,即使你身无分文,外面的见闻和学到的技能已使你脱胎换骨全副武装。
抱子石还是那个抱子石,在修水的大门洞开后,每次离开和重返修水,欣赏她的目光和感受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