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是古代所有读书人的终生梦想。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多少人皓首穷经至死不悔,多少人终夜不眠焚膏油以继轨,多少人穷愁潦倒为目标而忍辱负重-----其心之诚、其志之苦、其意志之坚强、其精神之可叹,古今传为佳话。
三十年前的一个傍晚,当一个幼小的生命带着生平第一声啼哭来到人间,来到一个落后闭塞的边陲山村时,他能料想到,他的生命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吗?
生命的种子一经生根发芽,即使栖身的土壤如何瘦弱贫脊,便不可遏制的向上生长。
母亲是一位意念坚定的女性,在她的人生定律中,永远只清楚的写上一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于是,在追求知识的漫漫征途中,她扶我上了路。文化的殿堂对于她来说虽是遥不可及,下一代的人能渐行渐远,这种精神上的巨大安慰足以使她幸福一生。
承袭于上辈的言传口教,众多刻苦求学终得富贵的传说她已烂熟于胸。像继承不正规的传统一样,她又把这些思想全盘转述于我。也许在她的意念中,她从来就没有要求过我做到像传说中那样。她惟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过得比她好。不再日晒风吹,不再霜冻雨淋。
而那些继承传统的故事,却让我一生难以忘记。
为了自己意念中模糊无形的东西,我固执的一直朝前走着,渐渐忽视了母亲,忽视了母亲经营的家庭。我甚至渐渐也忘记了我自己。
现在,与母亲相隔遥远。在平淡的生活中,我常常想起母亲,常常回忆起那时家中惨淡的光景,不觉黯然神伤。
父亲多病。母亲一人独力支持家道,固本不易,还要为我操心。那年我高三,生病,久治不愈,母亲多方打听,得一偏方,千里送至。在学校后门的那片浓荫下,我用自己无知无情的行为,在母亲原本脆弱的心上,又深深的划上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而那片浓荫,那个场景,永远镌刻在我心田,在我思想的深处,永远成为对天下母亲的挚诚祭奠!!!
如今,我早已远离了求学的时光,远离了那些少年时铭记不已的梦想,独自在异乡生活,为了口中食身上衣而忙碌而奔波,也许正像母亲当年为我的费用而四处劳苦一样。可是,这种所谓的忙碌奔波又何能及其十一呢。生活的无奈和艰难早已使人心力欲颓,不堪承载的重负竟悄然在心中化作对母亲的深深理解,愈久弥深。
母亲年岁已高,也早已不能胜任繁重的劳作了。而家中的惨况却依然无改,她仍然难以放慢劳作的脚步,背上了简单的行囊,远走他乡。少年的壮志气冲云天,面对此景,而我又能做些什么???
三月的春光鲜妍明媚。三月的阳光温暖舒适。我伫立在暖暖的春风中,如同沐浴着母亲无边的关怀。北望母亲的方向,默然两行清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