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水上奉古有“奉乡”之誉。辞书上说:“奉,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以此说来,上奉就是上天之捧;上奉,又是粮食充足的地方,水土佳而粮食足,粮食足而能外奉,因谓之奉乡。
夏日,走进奉乡,就是走进了绿色的长卷。绿色的山峦,绿色的田野,甚至连天空都被染成了绿色。我们沉醉在绿色的梦中,久久不能醒来。
这一大片青山秀水,我们的车却停在跑马岭下,那只是最不起眼的一处隆起,如同风吹起的褶皱。我们这一群人是也被风吹来的,一个风传了很广的故事,还有一个埋藏了很久的秘密。
奉乡的干部,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奉乡山背村跑马岭周边的村民经常有人患上无名肿毒,因为缺医少药,治疗颇为艰难,有的村民就到跑马岭山上采一些草药,敷在痈疽处。有一次,一位采药的村民在跑马岭发现泥巴地里有许多三角形石块,极迷信的他拾了几块带回村里,添油加醋地说:难怪我们村容易生毒痈,原来是天上牛鬼蛇神射下来许多阴箭(一种迷信说法)。直到1961年的夏天,一位村民对迷信传说有看法,于是,他到跑马岭山上拾到一块三角形石块送给一位对文物有研究的人辨认,该人看过之后也辨认不出是个什么东西,就送到省文化管理委员会考古鉴定组鉴定,鉴定后吓一跳,专家认为这种村民传说的“阴箭”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1978年起此处遗迹得到初步发掘研究,被命名为“山背文化”。于是,小小的跑马岭便赫赫有名起来。
用不了几分钟,我们便一口气上了跑马岭。岭脊是稀疏的马尾松,人工所植,树龄估计不到十年,树下的蕨草同样地稀疏,沙石质地的土壤,因水土流失,几乎没有浮土,还得用“贫瘠”两个字来形容。每个人都是面带疑惑的,这里太普通,不可能找到什么。只是大家都不放弃。我上岭来,也没去看四围的山色,找宝贝是最大的乐趣,其他人和我一样,低头如篦子一样在山背梳过。我用脚拨开那些蕨草和沙土,找到几块石头,却没有一块能让我满意。我想,我们来去匆匆,做这种简单的浅显的发掘是徒劳的。奉乡人有一种神秘的说法:“每遇暴雨,泥沙俱下,村民便上山捡拾,总能找到一两件宝物,在把这宝物埋在河流之下,能得到上天的庇佑。”我们来之前,也下了一场大雨,是不是也会有意外的收获,之后发生的事情,真的是上天之奉,有人竟找到了一块类似锛的磨制石器,虽然有些破损,但远古人类的打磨痕迹却历历在目。
在山背文化遗址中,见得最多的就是这种锛,锛是一种斧头的一种。其他的还有石斧、石镞、石铲、石刀、石凿、石球等物件。跑马岭这块地方浓缩了我们这个星球曾经有过的生活和耕耘。只不过石换成铜,铜换成了铁,而铁制工具一直沿袭到今,由于语言文字与金属工具伴生而来,所以我们看到的锛、铲、镞字都披着金属的外衣,亮着金属的熠熠之芒。可谁曾知道,这些工具的形状在石器时代就已经设计好,只不过用金属代替了石材。每发现一种质地更坚硬的材料都能推动人类的进步,于是明白了材料学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人类对特殊材料的追求,任何时候都不会消散温度。
奉乡的干部告诉我们,这些物件太多,山背村的人,家家都有一些收藏。下岭后,我们找到第一户农家就去问,果然见他拿出一红包纸袋,倒出一些物件给我们看。东西不多,但足以让我们吃惊。一件石佩呈椭圆的形状,中间划着十字形的刻痕,刻线平直而又匀称,仿佛现代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件。这种标准更体现在那几枚石簇上,簇就是箭头,统一的制式,统一的尺寸,统一的黑色石材,均秀而灵巧,仿佛不是武器,而是一件件工艺品,又简直像磨具里倒处来的一样,如此看来,“山背人”的制作水平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
我拿了一块石簇摩挲起来,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阴箭”吧。我仿佛能感到远古人类的炙热的情感,这里有他们的执著,有他们的智慧,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有他们对自然的思索,有他们对前人的反思和继承。这样一只簇,磨成菱形,中间突起,边角锋利,而我们现在的箭头都是这样一种形状,也就是说,这样的发明在五千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经成形了,他们不懂什么空气动力学,也不会做什么风洞试验,但他们能知道这样的形状能射得最远,杀伤力也最大,要得到这样一种经验,需要我们的祖先做出多次努力吧,他们一定是经过很多次失败才得到这样成功的箭形。
我站在跑马岭下,揣摩它最初的模样。岭背像一块大的法式面包,脊处平坦如砥,可以跑马,是故名之。那么奉乡是什么样子呢?四围的高山,一定围成了一个大盆子,蓄满了水,成了湖,跑马岭就是湖中的岛,“山背人”觉得此处平坦,就依岛而生,建造房屋,捕鱼打猎,上山采撷,过这美丽祥和的生活。有一天,湖水泻出,流入修河,奔流入海,人们又开始在湖盆的淤泥里开垦水田,种植稻粟,从渔猎到农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就这样改变和延续,并一直保持至今。看看眼前的这块天空,生老病死,成长枯萎,婚丧嫁娶,繁衍生息,多少事情在这片天空下完成。时间过去五千年,过去了一万年,湖盆变成了田地,穿山的武吉高速也沟通了外界,但天空依然是那么平静,仿佛什么也不曾发生。
天地之中,生生不息,但只有奉乡人,可以骄傲地给旁人讲一个五千年前的美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