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糸博主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在“江西省朱熹源流
研究专业委员会”首次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刋登在《朱子学讯》总第十八期。现转载于后,敬请广大博友研评。)
朱子忠孝辩
江西修水 朱贵平
古往今来,“不忠不孝”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骂名,而“孝悌忠顺”则是
诸多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境界.
历史上,多少忠臣孝子名垂千古,世代景仰。但有时候却毁誉颠倒,被人不屑一顾地讥为“愚夫竖子”。“文革”期间,忠孝*逆,鱼龙混杂。神州大地,大刮“忠风”,到处献“忠”,唱“忠”字歌,跳“忠”字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后来阴谋弑主,魂断戈壁的副统帅,当时却“万岁不离口,宝书不离手”,言必称“忠”。而许多忠臣良将,却一夜之间,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成为阶下囚。不少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干部,有家不能归,有祖不敢认,有父不愿养,以示彻底划清界限,忠于革命。连死去七百多年的宋朝理学大师朱熹也被某些大家骂为“用软刀子杀人”⑴、“开历史倒车”的“官僚地主的代言人”,痛斥“朱熹这个反动的儒,确是十分可恶”⑵,可见,时至现代,忠孝之辩,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问题。
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请教朱嘉这位大儒。对于忠孝,朱子的论著和行动,言之凿凿,行之铮铮,事实证明,他不愧是一个值得后人景仰的忠臣孝子。
朱子一生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师从一个“理”字,提倡“仁政、德治”,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致力于将忠孝伦理道德熔入社会。
朱子的“格物致知论”认为,道德人论是最重要的物。他说:“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撞之事皆为物,然有多少不甚要紧底事,舜看来,惟是人伦最紧要。”⑶进而提出“格物只是穷理”的思想,认为“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穷得到后,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与忠,事亲便孝,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⑷“理只是一个,道理则不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⑸要做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事亲孝。”⑻从而为忠孝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空间。
朱子主张君主制,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⑼。正因为如此,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少臣子违心奉承,曲意巴结,花言巧语,欺君罔上。而朱子却以国事为重,敢于直言。强调以“礼义”“正君心”,提出君臣结合而治天下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不仅主张限制君主的“独任”,而且反对君主制的“独断”。甚至提出“独夫可诛”,⑽诛独夫不是诛君的主张,这在“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封建社会,是要有勇气和胆量的。
《文公家谱》载:“孝宗即位求直言”,朱子谏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根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⑾“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礼,蔽塞私邪”⑿又说:“陛下所与亲密议事者不过一二近习之臣,上以蛊惑……陛下号令黜陟不复出朝廷,而出于一二人之门,臣恐莫大之祸近在旦夕,而陛下独未知也。”⒀“帝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⒁其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之形,跃然纸上。不仅如此,在《戊申封事》中,朱子还就朝廷选拔人才的弊端,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之事,必得刚正之而后可任哉,其所以常不得如此之人,反而容鄙夫之窃者,以一念之间,未能撤其私蔽,若用刚明公正之人以为辅相,则恐其有以妨吾之事,害吾之人。”⒂要求君主革除私欲,割除私爱,并指明其利害:“陛下居虚明应物之地,而天理有所未纯,人欲有所未尽,是以为善不能充其量,除恶不能去其根”⒃,“陛下又不能深割私爱付诸廷议,是以纪纲不能无所挠败,纪纲不振,于上是以风俗颓败,于下而浙中为尤甚。”⒄“陛下之一心,一心正则六事无不正,一有人心私欲以介手其间,则虽欲惫精劳力以求正,能乎?六事者,亦将徒为具文而天下之事愈至于不可为矣”。(18)“帝已就寝,亟起秉烛读之,终篇明目”。(19)应该说孝宗此时是深深地受到了震动。直到朱子晚年时,还上书光宗皇帝,言词恳切地说:“陛下言之,譬如乡邻亲朋之间,有以此等大事商量,吾乃明知其事之利害必至于此,而不尽情告之,人必以为不忠不信之人,而况臣之于君父又安忍有所顾忌,而默默无言哉”。⒇所谓“忠臣不私,私臣不忠。”朱子的言行,正合于此。
君主治理国家,千头万绪,但强国富民发展经济乃是根本。不少臣子只求私利,不图国是,甚至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而朱子却忧国忧民,谋方献略。他在提出“天理治国”的同时,提倡“君主民本”,强调恤民,以民为本,落实到经济领域,便是复井田,行经界,重农薄赋,与民共财,省费节用,救荒赈济等一系列主张,力求解决当时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针对当时朝政弊端,朱子上书,力陈“选任大臣,振举纪纲,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的主张,指出“选任以明体统,振纪纲以厉风俗,节财用以固邦本,修政事以攘夷犹。”(2 1)鉴于当时赋税繁重,土地兼并激烈,民不堪命的状况,朱子奏“请行径界于郡除县无名之征七百万以外”(22)“奏蠲减星子县税钱”(23)和南康军各县木炭钱。在江西南康任内,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修筑滨江大堤,并亲自出城巡视农户,发布《劝谕救灾》文告,撰写刻印《劝农文》,鼓励农民种桑养蚕,生产自救。在福建崇安救灾赈恤期间,朱子深入基层,不惧豪强,劝“豪民发藏粟”借给灾民,同时,上报朝廷,拨出“六百斛”赈济粮下发,提倡办“社仑”“法于诸路”,鼓励灾民互助互救,想方设法堵塞祸乱之源,稳定民心,维持社会治安,可谓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以至,孝宗皇帝见了他,动情地说:“久不见聊,卿亦老矣,浙东救灾,煞费苦心。”(24)古语云:“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朱子正是这样一个赤胆忠心,勤劳事君的忠臣。
君主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内忧外患。南宋王朝更是如此。其时,国内危机四伏,国外金政权虎视眈眈。国难当头,忠*自古如冰炭。不少臣子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甚至认贼作父,投降变节。国难见忠臣,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时刻,朱子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提出“修内攘外”的主张。他说:“朝廷虽未有阙遗,而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利害休戚,不可偏以疏举。”(25)他针对当时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形势,形象地比喻说:“今天下之大势如人着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毫一发不受病者,臣不暇言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言之,盍大本也”(26)所谓“天下之大本”,即“内修德政”,“以德为本”的统治主张。他指出:“德与政非两事,只是以德为本,则能使民归。”并且具体提出“今日之急务”的六条措施,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实践。如惩治贪官污吏,以恤民心,实行德形结合,人治与法治结合,以德治人治为主的思想,加上一系列的深得民心的举措,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内部矛盾。
面对金兵强敌入侵,朱子力主以战复仇,以守取胜,唯独不能讲和。他说:“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以守无以取胜”,(28)“然计不时定者讲和,疑之”。因而引起金政权的惧视。《文公年谱》载,绍熙四年“朝使自金还,言金人问:‘南朝朱先生安在’? ”真个是汉贼势不两立,经纬分明。对投降派卖国贼秦桧,朱子深恶痛绝,恨入骨髓,他说:“误国至此,此人之肉,其足食乎?小谴何盖”(29)。后在浙江任内,捣毁永嘉秦桧祠,并发布《除秦桧祠移文》,列举秦桧罪状,加以清算,称“天下诛秦,谁其弱秦,今中外之有识,犹皆愤婉而不平。”(30)对被秦桧陷害致死的高登,朱子奏请:“昭雪褒赠,以旌其直节。”(3 1)朱子不惧权势,曾六次上书,弹劾知台州唐仲友的不法行为,终将其罢官。他还曹上疏指责重臣韩胄专权误国。充分体现了朱子忠君爱国,不畏强权,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民族气节。古语云:“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日忠”,这正是对朱子忠君爱国的写照。
然而,朱子毕竟是个大学者,为官从政不是他的强项,特别是他的性格刚直,疾恶如仇,正是为政之大忌。连宋孝宗都说:“知卿刚正,今当处卿清要,不复以州县为烦也。”(33)因此,尽管他忠心竭力为朝廷卖命,终为当权者所不容。和历史上许多忠臣清官一样,落得个被罢免,打成“逆党”,列入“伪学逆党籍”的下场。不能不说是个悲剧,但这更增添了朱子忠君爱国的含金量。赢得了后人的同情和敬佩。
忠臣孝子自古相伴而出。朱子不仅是个忠臣,而且还是个孝子。
“孝道”作为儒家文化的基石,几千年来,渗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曾子说:“居处不恭,非孝;事君不忠,非孝;官不教,非孝;朋友不敬,非孝;战阵不勇,非孝;五者不遂哉。”(34)由此可见,“孝悌忠顺”有着内在的必须联系。朱子从孔孟“仁”的思想出发,进一步提出“仁为心之德,爱之理”(35),提出“孝者,百行之源”(36)“人之行,莫大于孝。”(37)说得非常在理。因为孝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感情,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在各种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子不教,父之过”。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是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和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因此,“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从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大体可以推断他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的基本态度。只有在家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正是这个道理。
如何尽孝?朱对此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不仅如此,他还亲订《家礼》,立下《家训》,教育后代,恪守孝道。
朱子说:“善事父母者为孝。”(38)善者,好也!怎样才算对待父母“好”呢?按朱子的说法,要做好如下几方面:首先,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凡子受父母之命,必藉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然即所命不可,不得直行已志,为不顺之子。”(39)即不但要听话,而且要听进去,迅速行动,事后汇报结果,不要擅自作为。第三,父母如有过失,子女可以指出来,加以劝告,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40)“一家之中,尊者可敬畏,但是有不当处,亦合有几谏时,不可道畏敬之,便不可说着。”(41)“父子是当主于爱,然父有不义,子不可以不争。”(42)这在“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第三,要牢记父母的恩德。“凡为子孙,当念祖父母父母之恩,罔极难报。”(43)“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父母的大恩大德,是无法报答完的,只有铭记在心,成才立业,为父母争光,才是最好的报答。第四,要给父母以精神慰藉,在“敬心”上下工夫。孟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4),故朱子说:“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孝敬、孝敬,讲孝就要讲敬。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为人子女者所忽视了的。认为对待父母只要管吃、管用、管穿就够了,对他们的心里活动,精神需要很少过问。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出现一切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的老少倒挂现象。这实在是社会、家庭和人生的一大憾事。第五,要对待父母的生养死葬,尽心尽力。赡养父母是子女的神圣义务。朱子说:“若父母 生存不能奉养,父母之殁不能保守,便是不孝之人,天所不容,地所不载,幽为鬼神所责。明为法官所诛,不可不深戒也。”(46)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按照《文公家礼》和《服制图》规定,父母逝世后,要举行一系列繁锁而隆重的悼念活动,还要静心守制,伴墓守孝。朱子的父亲韦斋公,母亲祝氏夫人以及岳父、岳母逝世后,他都一一尽孝守制。朱子在给母亲祝氏夫人庐墓守制三年期间,为便于守墓,还在墓地附近盖了几间简易小屋,命名“寒泉精舍。”朱子不仅孝敬父母,而且对待长辈和老师亦如此。他对待曾经抚孤的刘子羽,敬如父亲,待其妻卓氏夫人如母,刘子羽病卒,朱子痛切心肝,跪献哀诗:“天地谁翻覆,人谋痛莫 支。”“生死公何有?飘零我自伤。”(47)业师刘子翚病重,朱子每天陪伴,请安问疾,伺奉饭食汤药。至诚至孝,十分感人,堪为后人楷模。自古道“忠孝难得两全。”如上所述,朱子确实做到了为国尽忠,为亲尽孝,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必须指出,生活在八百多年前封建社会的朱子,其忠孝言行,有着鲜明的封建烙印和时代局限,有些甚至起了阻碍民族历史进程的负面作用,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盲目效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今天的忠孝,应该有着新的内函。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就要忠于人民,而人民又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因此,除了孝敬自己的生身父母外,我们还要孝敬人民。那些一贯以老百姓父母官自居的领导者,也要来个主仆换位,要视人民为父母,作人民的好儿子;视人民为主人,作人民的好公仆。一切领导者都应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任劳任怨为人民谋幸福,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尽忠尽孝。这样,才不愧为泱泱中华民族的优秀炎黄子孙,朱子九泉有知,一定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
二00三年八月
注:
(1)见《朱喜及其哲学》杨天石等。
(2)见《简明中国哲学史》杨荣国等。
(3)(4)(5)见《朱子语类》
(6)见《朱子家训》
(7)见《白鹿洞书院教条》
(8)见《朱子语类》
(9)(10)见《四书章句集注》
(11)-(33)见《文公年谱》
(34)见《祭义》
(35)见《四书章句集注》
(36)(37)见《朱子语类》
(38)见《论语集注》
(39)见《文公家礼》
(40)(41)《论语集注》
(42)见《朱子语类》
(43)见《文公家礼》
(44)见《四书章句集注》
(45)见《论语集注》
(46)见《朱子语类》
(47)见《朱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