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人聊起桃里都只能在一边陪笑,因为我没有去过。那是一个神秘的出人才地方,很多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那年秋天黄庭坚纪念馆丁,黄两位馆长邀我去竹塅陈家大屋访古,而且是走路去哦!几十里山路我是不在话下,从湘竹的乌纱坑进去,路边长满了茅草,山里人走的人也少了,因为黄本来就是桃里人又博学多才各种奇文趣事信手拈来。一路上欢歌笑语一点不累,往里面走树木茂密,十分凉爽,偶尔还有几丛碧绿的芭蕉,可见这里原来是有人居住的,
孤独的山民
一声吆喝林深之处还马上有了回应,还都知道是哪一个,他们用客家话呼应着,循声寻去,绕过几棵大树,还真有一户人家,一个汉子站在门前招呼我们,他是一个砍树高手,他们正是请他去公园里砍一棵大树,他孤身一人生活大山之中,养了几箱蜜蜂,给我们泡一碗蜂蜜,刚喝一口就要吐了,不知道为什么他加了很多盐?他热情的留我们吃饭,等我跑厨房里一看:充家屋只有半边黄北瓜,于是摘了几个桔子,约好时间就告辞了。黄苦笑道:原来他是娶了一个带仔来的女客咯,只是他几个钱夹的久太紧了;一年她回娘家只给一块五角钱,量几升米,你哇谁和他过的下去?
担油岭
翻过一道山梁时发现脚下面竟是石砌的踏步,于是黄又有了典故:陈家祖先最早迁居在这里的,种植兰草提起靛青发家致富的,后来发现竹塅那块风水宝地才过去的,一天陈氏太公看见一个山民挑一担茶油过山摔了一跤,把家里一年吃的油打泼了,气的坐在那里嚎淘大哭,于是他捐钱请石拉匠开凿了这条石路,山民们就把这里叫做’担油岭".
老先生
来到一个山坳里,又有一户人家 门前笙子上晒了很多薯片。入的屋来堂前挂满了好多名人字画,还有许多老书。文化氛围还蛮浓的。这时一位老者来了;黄迎上去叫姐夫,是一位能写会哇的老秀才啊!桌上还看见一个太湖山石的小摆件,下配一个精致木雕座子,有些年纪啊,必有来头,想买下来就是难以启齿。房屋侧边有一竹枧引过来的清泉水,一个瓜勺在木桶上飘,掬一口水,沁人心脾啊,见墙上一个惠安竹笠,请他戴上到水边磨刀。他跨一个马步还真是一个老把式。引的我快门按了不少,后来叫他两老合影,他老伴始终站在他后侧,看来礼数在她心中早以根深蒂固,
猕猴桃
对我们看见神往己久的陈家大屋时,又发现路边一蓬猕猴桃,物质战胜利了精神,抢啊!摘桃子的感觉真好,一下子就没有地方放了,猛见黄把裤子皮带一扎拼命往里面装,我们不敢学,会缚人的,由于太多,他象一个孕妇一样双手护着慢慢的踱,我跑他前面拍了一张相片:徐九经驾到!
农民诗人
进房屋女主人马上找来了蛇皮袋来装,一称他有20多斤,他赶紧去洗澡去了,这时欧阳国太从外面提了一块肉从外面赶来了,双脚上沾有泥巴。立马下厨做饭去了,我才有空四处看看:这里的故事。前面人备叙矣,真是:眼前有诗言不得。欧阳国太是湖南人,父亲是黄埔军校的,解放后跑桃里来了,聚陈封美为妻,她是正宗陈氏后裔,原来他们也说不清家里情况,渐渐才发现此宅的文化底蕴,也许他本身的文化基因,在姑姑陈小从的点拨下成了一个农民诗人,“牛蹄拍小调,鸟语带乡音,”为人称道,家里有不少名人提辞和赠的典藉,小孩都出去了,只有他俩坚守这古老的家园,几碗米酒下肚,又累又乏,大家都醉卧先生老屋,
一觉醒来,太阳西下,我们挑起猕猴桃,挥挥手向彭桥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