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系黄龙乡官桥村河冲卢永金之女,生于1902年(壬寅)八月十二日申时,殁于1997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享寿九十五岁。
她虽然寿高九旬余,但总觉得活的太短。她宽纵的前额,淡淡的秀眉,慈禧而修长的脸庞显得既和善又美丽,粗壮的臂膀,是她一生勤劳的象征,一双五寸来长的小脚,是她饱经旧社会中国妇女受封建欺残的见证。虽然脚小,活到九十多岁步履腿稳健,行动利落。即使到了临终前,也没有要儿孙过多的护理。1996年父亲去世,虽然没有把实情告诉她,但还是对她有一定的“打击”,多少个旁晚,她煮好饭,倚着门户望子归来…….。
奶奶十七岁出嫁到我族,清贫一生,但她却留给我们三件宝:纺车、纺织机,桐油灯。这些都是她生前用过的,奶奶视如珍宝,父亲爱之如命。
四十多年前的一天,我打开了库房,小弟弟也许好奇,这儿弄弄,哪儿摆摆,不慎失手摔坏了装油的灯盏,被父亲狠狠的训骂了一顿。我不解其故,平时慈祥的爸爸一反常态,变得这么凶,想解围道:“|这东西本来就是破烂,有什么用呢,为啥要发这么大的火?”谁知如同火上添油,父亲火气更大:“你懂个屁,这是我们的传家宝,奶奶用它养活了我们全家……”。随后,奶奶给我们讲述纺车的故事:
“解放前,咱家没有田地,靠租种人家租田过日子。又一年,受自然灾害,天地歉收,咱交不起租,第二年就没田种了,咋办呢?自己没有吃还不算,人家的租是要交的。我就用这纺车、织机在这盏油灯下纺纱、织布,挣点钱交租。每年上半年青黄不接时,也是用纺车挣口粮。全家的衣食全靠这纺车哦……”
“1940年,你祖父生病,无钱医治离开人世。那时我才39岁,五个孩子(三女,二男),你父亲排二,才12岁,你小姑还怀在肚子里未出生,真是雪上加霜……。我虽有孕在身,也常闹病,为了撑起这个家,我从亲友借来三斤棉花,点起桐油灯夜以继日纺纱织布。织好一匹布,由你父亲拿到外面去卖。卖完布,又买点棉花回来纺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凭这架纺车养活着全家……。”
听到这,我眼睛湿润了,(这时我上初中了,也懂点事)心里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奶奶真伟大!她不仅是我家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族人、我们民族的骄傲。
奶奶接着说:“自从来了共产党,全国解放后,你爸参加革命,土改,咱家分得了田地,日子渐渐好起来。”
1962年父亲从乡干部下放,到农村老家,日子又艰难起来,母亲经常患病,家里负债累累,1967年12月26日母亲患绝症(乳腺癌)与世长辞,丢下我们五兄弟,小弟弟才八个月。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已高筑债台。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补贴家计,奶奶从墙上去下了纺车。朝纺夜织,织成粗布为我们兄弟几个做衣裳、被子、蚊帐、布鞋、袜子、围巾、手套……样样都做,穿起来挺舒服的。70年代,连饭也吃不饱,我就盼奶奶织布,每一次织布,都能吃一顿香喷喷的浆纱白米饭。
奶奶像一把巨伞,她不仅养活了我们全家,还照顾着别的孤儿,有个堂伯叫万华国,他13岁丧父,母改嫁,十分可怜。奶奶经常给他做衣服,送吃的。那时粮食紧,她常把自己的一份饭送给堂伯,自己饿着肚子,以茶充饥……。受过奶奶恩赐人还有好多,难怪奶奶登仙的时候有那么多人为她吊孝,为她守灵。
奶奶的纺车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它培养了父亲等老一代勤劳、勇敢、刚正倔强的性格;培养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家风;坚定了年轻一代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信心;教育着后代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1997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奶奶生命的油灯耗尽了,渐渐熄灭了。她带着对现代生活留恋远去了,带着儿孙满堂、兴旺发达的微笑远去了,带着对后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创造业绩的期望远去了……。尽管她年近百岁,我还是觉得她活得太短了,享受现代的幸福生活太少了。纺车、织布机也烂了,但艰苦奋斗的家风永远要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