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人的一生,总会有个尽头。长生不老,这是有悖于自然规律的。古代有所谓的方士,专事炼丹,称人食了仙丹,便可长生不老。可这世上,终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人,连方士自己,也是逃脱不了宿命的。只阎王在那生死簿上打个勾,死神便可把他召唤了去。西游记里有那么多妖怪想要长生不老,但终究是吃不到唐僧肉的。
所以,人终究得从这世界消失。只是走的方式各各有别,有的人寿终正寝,走得从容;有的人死于意外,走得急切;有的人自寻短见,走得郁闷,等等。但不管怎么死了,后人总要操办一下丧事,这叫善始善终。就算不见尸首,只要死讯是确切的,把他的衣冠置于棺木中,立个坟头,也算做过丧事了。
记得儿时,知道哪家的老人病笃,只听到从那家突地腾起一片哭声,便知是他已然仙去了。大人们都收敛起笑容,孩子们也止住了哭闹,大家自觉地朝着那片哭声响起的地方赶去。
不消一个时辰,家族的长老们,便按了辈份,神色凝重地在一方八仙桌旁落了座。有关丧事的细节流程,责任人等,很快便已落实到位。大人们各自领了差事,从那屋散了开去。有向亲朋讣告的,有置棺椁寿衣香烛纸马的,有操办丧厨丧食的,有迎神像请菩萨请道士的,有做礼簿收礼金撰挽联的,等等。
当然,置办丧事的层次水平,自是要按照丧家的经济能力来安排。儿孙满堂的大户人家,可操办得隆重些。比如做道场,可以做它三天三夜三十六辙,丧饭吃上三天。这样的排场,在那个年月,很少有人家办得起。这些,长老们自是会量体裁衣,考虑周全的。
到晚上,前来吊丧的亲朋渐渐多了起来。人还未到门前,一挂鞭炮便响了起来。若是远嫁的女儿回来奔丧,老远扑来的必定是一阵嚎啕的哭声。这时,专事迎亲的人赶紧出门迎接,守灵的儿孙们也齐刷刷地跪着,待吊丧的人进了门,便呜咽着哭出声来。拜完了,会有人及时上来嘱咐,告知吊丧者礼房在哪里,餐桌在几号什么座位。这陪拜的差事挺辛苦,尤其那膝盖,若不在下面垫上个棉垫子,不消半日,定会跪破皮。也有虔诚的,硬是不愿垫上膝盖,哭得也辛酸,在场者无不为其孝顺而起敬而动容。
锣鼓声起,知是道士开始做道场了。那道士穿着道士服,手里执个禅拂,绕着灵棺,时念时唱。那唱腔时而清晰,时而含糊,倒也抑扬顿挫,把些老者的生前身后事,唱了个遍。因为每个时辰要唱一辙,若是赶上大排场,便会有几个道士轮翻上阵。堂伯就是村子里出了名的老道士,六十多岁了还在为人家做道场。毕竟年纪大了,那次为我曾祖母过世做道场,几个辙子下来,竟然在我曾祖母的灵前睡着了。做道场是个收入颇丰的行当,道士每唱完一辙,丧家就得给他一个鸡蛋,一升米。在那个年月,这样的收入是很令人羡慕的,我堂伯就是村里第一个盖起小楼房的人。
道场做完了,丧饭也吃好了,接下来就是出殡。出殡的日期一般通过请菩萨,打地告确定。到那天上午,全村亲朋老少都赶了来。抬棺的八仙已绑好灵棺,候在了两侧。鞭炮声响起,见长子快速跨过棺顶(老家出殡前必经的一个仪式),年轻力壮的八仙齐喝一声,灵棺便开始了朝向墓地的路程。在灵棺出门前的一刹那,儿孙们咽哑的哭声突地响成了一片。仿佛这才想起,唇齿相依的亲人就此不再回来了,自是要把这强驽之末的哭声吐了干净。一路上,披麻戴孝、手执讣棍的亲属和扶老携幼的众乡亲,绵延着跟在灵棺的后面。村边的小山岗是片墓地,村里过世的人都葬在了那里。墓穴多半是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把灵棺推进去,前面封上石浆石灰,贴上墓碑,便算入土为安了。
也常想,人这一生,不管活得如何,能如是终了,也是该满足的,复何求长生不老。可也有不巧的事,这家正操办婚事,媳妇刚进门,老太喜从中来,乐极生悲,脑溢血,仙逝了,喜事丧事奔到了一块。这可难煞了乡亲好友,婚事丧事都得办,两个人情都得送。最难的是那撰门联的,该怎么写才好。一翻冥思苦想之后,这对联总算出来了。上联: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下联: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其实,不论人是在悲愤中死去,还是在欢乐中死去,结局都是一样的。死了,就不再有思想意识。那份生前的悲愤与欢欣,他是怎么也带不进泥土里去的。悲愤也好,欢欣也罢,那只是后人的感受,后人对于逝者的感念、牵挂的一种表达。
丧事的种种情形中,也偏有这样的不孝子孙,老人在世时恶言相向,不事赡养之责,老人过世了,尸骨未寒便在为那点微薄的家产争得你死我活,死者又岂能瞑目呢?倘是他得到了长寿仙丹,定会一声长叹,把它撵碎,只盼着上天早点召了他去。
有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我想,人死了,他怎么也不得知道身前身后事的,又怎能发出“万事空”的感喟。人活着,有而为之,无而不为,自知自足。只要心是满的,那怕装的是离愁别绪、爱恨情仇,也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