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暂无简介……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12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12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那一试 闯出一条路.doc
1975年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满以为可当个民办老师什么的,但因家道无“背景”便天天同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不甚甘心。五六十年代穿过“国防绿”,并先后退伍被安置吃上了“皇粮”的三个哥哥,对我的“怀才不遇”深表同情,出谋划策,一致鼓励我应征从戎,尔后定能跳出“农门”。1976年冬,我终于在乡亲们的锣鼓鞭炮声中,身穿戎装踏上了征途。
到部队后,我被分到师后勤部 当高炮指挥仪修理工, 看到连队报道员的稿件不时见报,心里直痒痒,总想拿起笔来试一试 。然而,自感新闻学莫测高深,没敢下这个决。 就这样我把写作新闻的念头一直深深地埋在心底。1979年秋,我被选拔参加师教导队指挥仪培训班集训,有消息说可望提干。但天不逢时,不久,军队提干有了新规定,提干必须是正规院校毕业的.这意味着我年底行将退伍重回农门。培训班结束时,中队长交待我一项任务:
“上期雷达培训班在《前线报》见了报,我们指挥仪班也该在报上“露露脸”。你文字功底
好,写稿的任务就交给你啦。 我想,试试也行,能见报更好,不见拉倒。于是,仿照新闻稿的格式,一篇题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高炮某部因地制宜举办指挥仪培训班》的新闻稿写成寄出了,算是完成了一项任务,也了却了自己的心 愿。 培训结束回连队后,紧接着就是老兵退伍。我被定为退伍对象,忙着离队的准备工作。 一天下午,指导员突然通知我去师政治部。
在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师政治部主任喜形于色地连问:
“你就是夏桂林?”
“是的。”
“是服役3年的老兵?”
“是的。”
他将一张《前线报》递给我说: “这是你写的吗?”
我接过报纸,看到一版显要位置上刊登了那篇报道,赫然印着我的名字。我说: “是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主任说: “你很有潜力,不能退伍,留下来到师报道组写报道怎么样?”
这就是我做新闻工作的起点,这就是我那一试的结果,就这样,在我人生的岔道口上,我成了师报道员。从此.我几乎拼命,来学习新闻写作知识,开始了新闻写作的学。 白天,同新闻干事奔波于基层连队采访,晚上写稿,有了好线索连续几天不合眼是常有的事。半年的时间里,我的稿件发表了50多篇,头条4篇。不久,又被保送到福建日报社进修。后来我才知道,部队新闻人才十分缺乏,我师有两个炮团新闻干事空缺,要在15名师、团报道员中筛选,而且是从军区要来指标破格提干,我幸运地被任命为厦门高炮某团新闻干事。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一试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当团新闻干事离不开那一试,后来调入师政治部任新闻 干事没那一试也不可能。打那以后,我当了5年新闻干事,转业后当
过电台记者、考古工作者,现在又专门从事公安宣传工作.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我都没有 缀笔,见缝插针,把自己的所见 所思写下来,有价值的投到报社。已发表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摄影作品等)近 200 多篇, 4次荣立三等功,12次被军(地)以上单位和新闻机构评为优秀通讯员,先后 4次参加全国生态文学作品研讨会。
一位著名作家曾说:人生于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试!
(发表于 九江日报 之 “一百个九江人” 专 栏1 99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