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55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55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经过一段紧张的写作后,《黄庭坚传略》终于依期脱稿了。这总算让我完成了一件心事,不免有着一吐为快,又如释重负之感。回首那几个月的日日夜夜,我的心随着文节公悲剧的一生而痛苦,又随着他历史性的功绩而骄傲。尽管他被那个时代折磨得颠沛流离,最终扼杀在编管期中,走得几分悲凉几分痛惜。但纵观一生,他却能在历时十年的贬逐生涯的沉重打击下坚持到底,这又与他放达乐观、仁者不忧、君子坦荡以及佛老清静去欲、退听返闻、随缘任运的人生境界密不可分。仔细思忖,他那不畏权贵、坚持真理,用事实说话、以天下为重,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办事,却视富贵贫*和荣辱生死为飞鸿的秉性,实难为世用。然而这一切恰恰又是保证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则和约定俗成,有着恒久、普遍的指导意义,自然文节公的难能可贵之本也就在这里。
为了掌握文节公融儒佛道为一体、移佛道改造儒学并为己所用的思想,我曾花了大量时间涉猎了传统儒学向理学过渡取到重要作用的心性学说。所谓心性就是指人的心境灵智在精神层面乃至灵魂层面的本真反映。它可解读为世间层面和出世间层面,前者是人依识见对内心外物的体会,以及由此体会而形成的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之中包括资质、性格、境界的具备、分辨等能力。后者即心净而知性,是“世间心性形态”的升华。总而言之,三家对心性的体念均不尽相同,但都可归结于人心净化,灵魂慧化,物我融通,天人无隔的境界、智力和定力中,其修养过程是心向最高层面升华又皈依的过程。比方说在文艺方面,如你若能体会“书为心画”的本质属性,就可知心性状态决定着书法的艺术状态。反过来你体会了书法形态的生命状态,也就知解了心性修养所处的层面。
文节公就是依心性修炼来融合儒佛道学说,并以此为思想基础来指导创作的。所以掌握它,无疑就是获取了一把打开其理论与实践大门的钥匙。当然,笔者不可能会有如此高深的学养,但为了使读者能理解这一关键,我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多的借用了一些材料,力求说明这一重大问题,对于效果如何,只好交由方家与读者了。
前文所述,文节公既是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大书家,又是位了不起的儒生和孝子。他的人品操行及诗歌、书法近千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崇。要在几万字的篇幅中给他作传,其难度确实很大。所以他的一些本应该写进去的事迹却未能如愿。而在引文的处理上,我也只好采用一种不太规范的作法,比如在人物对话和较长诗文的引用上,有时只点明其来源或标题,并没录下全文;有的虽录有全文和诗句,但认为太烦琐则没能标注出处;有的原文很精彩且富有神韵,未被译成白话,但有的很奥僻,又不得不用白话陈叙。特别是有些事件的重要细节是从零散的史料中获取的,要征引也不易处理。我依据的基本史料是《宋史》、《宋帝列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山谷集》、《宜州家乘》、《山谷先生年谱》、《山谷诗全集》、《全宋词》、《江西诗社宗派图》、《修水黄氏家谱》。其它参助的史料颇多,恕不一一列举。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研黄专家黄宝华先生。我与他相知不长,当得知我须要有关研黄资料后,先后多次寄来了他的大作《黄庭坚评传》、《黄庭坚选集》以及水赉佑先生的《黄庭坚书法史料集》、周裕锴先生的《黄庭坚家世考》等专著。此外,黄庭坚纪念馆的朱一平先生,还提供了山谷老人诞生94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全部论文,对我帮助也很大。在此我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