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55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55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自断此生休问天,白头波上泛孤船。老去文章无气味,憔悴,不堪驱使菊花前……当我打定主意要为先祖文节公作此传记时,就不由得思绪坌诵,脱口吟起他的《定风波》来。
岁月风吹雨过,史实历历在目。北宋崇宁四年菊华绽放之季,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徽宗皇帝,为粉饰太平,铸造出九鼎,制成大晟乐,还心血来潮下了通大赦天下的诏令。屡遭贬谪,厄运一生的文节公命运似有了转机,被纳赦免之列,令由宜州贬所移往永州。可他尚未来得及接旨,就早在九月三十日离开了人世。
今屈指数来,越明年,黄庭坚这颗璀璨夺目的文星陨落就该有九百载了。这么多年来,有关评价他生平史绩的文献记录可谓汗牛充栋,延绵不绝。然真正称得上系统、客观、完整、深邃的传著,在二十世纪中叶前的漫长岁月里却没曾谋面。它们只是单一的从传主生平经历或政治命运或诗词文赋或书作书论上作些专项性的疏注、诠释和绍介。而这些评述又是那般见仁见智,泾渭难分,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褒贬两相,聚讼纷纭。到二十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规模空前的学术文化积累,用新的尺度全面评价和把握文节公学术成就及传承脉络的论著似处在曙色熹微之中了,但冷静观察,觉得并没有形成热点造成大的声势,这与他的实际成就很不相称。试问,当下芸芸众生,就即使在他的故里,到底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位怎样的人物就明明白白了。
鉴于此,我常以为有必要也有责任撰写一篇全面介绍文节公的传记。但是,由于传主一生的史迹甚多,如果事无巨细一一胪列,就会冗长芜杂,味同嚼蜡,难合现代人生活之快节奏。因此,斟酌再三,只择其荦荦大端,以《传略》形式,用较粗的线条较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他主要的生平史绩、文艺传承、创作成就、影响贡献,并力求凭借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当代思想的高度,以传主心性论为核心,以融合儒佛道为依托,有机地展现他不仅仅是位大诗人、大书家的一面,而且还应是位大孝子、大学者、大儒生的另一面。
诚然,要为文节公作传实属不易之举,一是在此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原仅存于影影绰绰、零零散散的感知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构架;二是源于他身处北宋内困外忧相集、政治更替频繁、党派纷争侵轧、学术门类云起的时代,其历尽官场沉浮,饱受一生坎坷,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诸多矛盾的混合体。尤为糟糕的是他博学多才,精研儒学禅宗老庄思想,同时又具备艺术家的过人天赋和强烈的诗人气质。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积极与消极、抗争与保身、自弃与大悟交织相映,常常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和创作体验,何况他一生又在不断修正、调整、实践着自行主张的和谐人际关系哲理观和文艺作品方法论。可想而知,对我这个才学疏浅、史料有限的业余作者来讲,要竭力为之实是件自找苦吃之事。
好在近年来,随着文节公研究环境的改善,全面性学术交流的增加,特别是传主著作的大量出版重印,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创作食粮。加之本人喜习书法爱阅文史,家中又留有一套较完整且少讹的《黄氏家谱》,由此必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脉缘情结。这样,随着岁月的磨砺,总算驱使我对他从一知半解中逐步走向了清醒,并伴着写作过程中的反复领会和思考,好像他不再尘封在历史的史迹中,而是被拉近到眼前,几可叩拜触摸了。
现《传略》终经多次修改订正业已脱稿,看到迫于使命感而酝酿良久的设想在多方支持合作下实现,我怡然心动,极为欣慰。我想,假若它能在帮助人们认识文节公的同时,还能在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上或多或少增强大家的一些道德观、伦理观、是非观以及自尊心和仁政思想,那就真得谢天又谢地了。
最后,热诚期望各位师长、同仁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引言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