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55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55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当今社会,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大到大型现场招聘会,小到街头巷尾的报刊、电台招聘启事,无不是反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渴望与需求。但几经炒作之后,又是一大堆诸如辞职、解聘等消息紧随其后。
面对此种现象,我很想说几句有关“招才”与“留才”话题。
招聘人才难。有些单位为了找到一个所谓“理想”人才,不惜动用电视、媒体、报刊、网络在全国发布招聘启事、甚至高薪诱惑,但经多次精挑细选,仍难尽人意。于是,长叹一声:“千里马”难寻!
据《人民日报》报道,2002年,山东省某校曾聘用一位世界著名哈佛大学博士生当校长,年薪百万,但没过多久还是被炒,留下的只是名校的身价。真可谓,人才难找,而真正迎合一个单位理念的人才更难找。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凡不能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的企业,即使偶尔用上人才,也只能成为匆匆过客,甚至只是为别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实,流失的不只是这些已离开的人,就连那些仍留在那里继续工作的人都开始怀疑,这样的企业我能呆多久。
企业寻找自己的人才,除了走外部招聘之路,还有一个重要途径,用资本支出的方式生产人才,真正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综观世界上成功的大企业,如微软、惠普、海尔等等,他们何能在各自的领域里独占鳌头,引领时代潮流?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言:微软之所以成功,一是人才优势,广招天下掌握世界顶尖科技的宝贵人才;二是资金优势,充分利用雄厚的资本走扩张发展的道路。将企业具有发展潜质的“有用”人才送出去,甚至送到国外去深造,打造企业的人才航母,这是一条坚实的人力资源扩张与积累之路,具有相比招聘外界人才更为积极和现实意义。
于是,我想到“留才”。作为一个用人单位,如何去挖掘人才固然重要,但招来的人才怎样去用,确保“留才”更难能可贵。当今社会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如果只是招聘方一味强调他的理念或经营管理模式,对招来的人员采取保守主义,患得患失,而没有提供培养人才的环境,那么就没有滋生人才的一方沃土。
因此,“招才”所“留才”不能只凭主观意念去衡量,最后花重金招来的各路人才因“意念不合”而不欢而散的现象也很常见。
人才管理应该重视宏观调控,给予人才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赋予他们一个广阔的施展平台。
因此,我们提倡“招才”,但更注重“留才”,最后才能“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