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游子究是谁 
    1935年秋,在靖安、武宁、永修三县交界的深山老林里,有一个年方20来岁的男子汉在峡谷荒沟中、陡岭危崖上、山泉涧水边辗转盘桓,出没无常,历时一个多月。这人不是樵夫,也不是猎人,更不是隐士,是一位红军号兵,名叫丁友华。 
    丁友华,修水路口人,生于1913年,16岁便参加了革命。他的兄长有4人是革命志士,其中2人被敌人杀害了。三哥省三,曾任中共九江地委秘书,是九江市著名烈士之一,是丁友华的革命启蒙人。在三哥的教育下,友华从小向往革命,立志要参加革命,消灭反动派,为兄长报仇,为劳苦大众求解放。参加革命后,他一直工作积极,斗争领先,立场坚定,曾被选为柏林青年模范队队长。在苏区人民土地革命运动中,他大义灭亲,亲自惩办了路口乡破坏革命的大土豪——他的姨夫丁华林。 
1931年元月,丁友华在红军学校学习期满,被分配在红16军,当了司号员。在多次战斗中,他既是个好号兵,又是个好战士,冲锋陷阵,常立战功。一次,随部队攻打岳阳新洋洞,他舍生冒死,连续炸毁敌人三座碉堡,自己身负重伤。 
    蒋介石发动对苏区第5次反革命围剿后,湘鄂赣苏区一度全面失守,红军转入十分艰苦的游击战争。1935年6月,红16师采取迂回战略,与国民党重兵周旋游击。丁友华背着军号跟随师长徐彦刚,风餐露宿,顽强战斗。一次,在永修云山一带与敌人发生遭遇战,部队被敌人冲散,丁友华与部队和省委失去了联系。在这举目无亲的荒村险境,随时都可能碰上敌人,怎么办?丁友华毫不气馁,更不悲观。他深信只要自己信念坚定,不畏艰苦,随机应变,就一定能找到党,找到亲人。于是,他决心暂时隐身入山,寻觅有利时机,与党取得联系。在山上那段日子里,那处境危险,生活艰苦,真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得到的:渴了捧一把山沟水,饿了咬几棵野菜根,但他从不忘记军人的纪律,再饥饿也不下山去挖农民地里的红薯。晚上,住的是山洞崖穴,野兽的嘶叫,“鬼火”的幽明,枯枝落叶的声响,晨风夜雨的袭击,他全无所畏惧。白天,他在茅草丛中或茂密的树林里行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山下的动静,他在寻找机会盼望找到同志,或发现敌人。他想:决不能只是消极的等待,必要时仍要战斗,从战斗中找出路。他的心总是滚烫的,精神总是振奋的。他时时嘱咐自己,要顶住艰险,闯过难关,不但要安全回到部队,还要夺取胜利的战果去向领导汇报。他时时在叨念:党呀!你的儿子在这里,他在寻找您,他一定会找到您! 
    冲锋号响显神威 
    秋天多雾,丁友华常在大雾弥漫的时候摸到山脚下去探望情况。一次,突然发现一小队敌兵正追赶两个持枪急跑的人,他估计可能也是失散的同志,便迅速爬上一棵大树,扬起号子吹响冲锋号。那两个被追赶的人听见号响,胆子壮了,掉转头开枪就打,撩倒了两个敌兵。敌军以为碰上了红军大部队,吓得回头逃窜。接着丁友华下山打听,果真是自己的战友,此时相逢,分外亲切。便立即把他们带到山里隐蔽起来。他们志同道合,组成游击小组,推丁友华为组长。从此,他们更加胆壮气豪,一同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活动。 
一天,他们在山上透过小竹丛看见有一队国民党军向这边走来,丁友华判断是从永修向武宁方向开去的,必须穿过离这山不远的一道峡谷。三人便立即绕近道向峡谷口方向走去。为了争取时间,又不暴露目标,他们一直在茅丛荆棘中爬行,途中有一道危崖挡路,绕路又太远了,便从崖上连滚带爬地下去,衣服扯破了,手脸都破皮出血,人人累得腰酸腿疼。到了目的地,便立即在密林里埋伏,当他们还未来得及休息,敌兵果然稀稀拉拉地来到了峡谷。敌军见此处阴凉,便就地休息,在士兵们纷纷到溪沟里舀水解渴的那会儿,丁友华的冲锋号声象惊雷一样从半天降下,接着呼啸的子弹从树林里喷出。敌军大惊,以为游击队大部队来了,慌不择路,急忙向山口外逃去,放下的几支枪也顾不得拿走了。丁友华等人又朝天放了几枪,拾起敌人的枪支随即向另一个山凹隐蔽。这时,他们认为近村边落里确没有敌正规军,可以找机会到山下去联系群众,不能老在山上守株待兔。 
    徐家冲里打麻“虎” 
    丁友华装扮寻祖坟的人,在一处矮山通道附近张望。正巧遇见一位姓徐的老汉。老汉是进山打柴的,两人攀谈中,得知徐老汉是徐家冲人,并且觉察到徐老汉是一个劳苦人民,他仇恨徐家冲的地主恶霸,盼望红军来解放;同时也了解到附近的敌我情况。后来,在徐老汉的帮助下,三人常到徐家冲接触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鼓舞群众斗志,不久便建立了农民武装,培养了几个农民干部。一天,徐老汉说:“附近最威胁我们的是塘埠乡号称‘麻老虎’手下的保安队,要出其不备,先收拾他们。”丁友华拍手赞成,立即和大家订出四条行动计划:一、要大造声势,威压敌人。到处张贴以“红军靖、武、安游击队”署名的标语口号;二、要师出有名,参战的人都带黄军帽和红臂章;三、要双管齐下,兵分两路:一路强攻驻在伪乡公所前厅的保安队,一路直逼住在伪乡公所后院的“麻老虎”;四、行动统一听号令。在大门口用洋铁瓶内点鞭炮的办法诈称“机枪”。统一了思想,准备就绪后,第二天凌晨三时左右,就开始行动了。丁友华带领骨干队员摸到伪乡公所附近,见大门口一哨兵正抱枪倚门打盹,便一个箭步冲上去杀死了哨兵。再溜进屋内,除听见左厢房内鼾声呼呼外,到处一片沉寂。旋即回到大门口吹响号筒,把铁瓶内鞭炮燃响;同时,几支枪指向厢房,喝令:“不许动!缴枪不杀!”保安队兵士们看见这阵势,早已魂不附体,缴枪求饶。这时,有人报告:“麻老虎”已被打死。原想蒙混过关的敌人小头目也赶快投降。原来,号音和“机枪”声响起后,“麻老虎”听见就拉开后门想逃,正好碰上已守候在那里的游击队员杜士金的枪口上,当即完蛋了。这一奇袭,邻近几个乡的农民兴高采烈,拍手称快,他们奔走相告:“红军主力又打回来了!”国民党反动派则莫名其妙,感到神奇。他们认为确是红军大部队又来“搔扰”,甚至敌报也惊呼:“共军湘鄂赣主力部队又在靖(安)、修(水)、武(宁)、安(义)等县境猖獗活动。” 
    由于塘埠乡一战的影响大,湘鄂赣省委也听到喜讯,并估计一定有一时失散的同志在地下活动。省委派人密查,不久,丁友华便与省委取得联系。丁友华冒着万分艰险找亲人,并一直坚持战斗的革命精神,受到省委高度赞赏,久久在红军中传为佳话。从云山失散到这时,已经是近两年了。 
    此后,丁友华在徐家冲指导农会和农民武装进一步健全组织,充实力量后,带领7名游击队员回到了红军队伍。1938年,随师开赴抗日前线,他英勇杀敌,屡立新功。先后任营司号员、排、连、营长,教导大队中队长等职务。1945年6月,在浙江考丰第二次抗击顽匪战役中牺牲了,其时才32岁。(根据周先来同志的《丁友华》烈士传改编) 
(余杰凤)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