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55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55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逝者长已矣,存者亦飘摇”。黄庭坚殁后的第十七年,北宋王朝就土崩瓦解了。
由于宋代自建立就带有浓厚的苟且偷安基调,并随着真宗之后阶级、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以至战事起伏、灾害接踵、财政亏空等一连串的内忧外患,使北宋中后期贫弱积聚,国势日蹙,早不复当初兴旺景象,衰亡是历史的必然定势。但当时为摆脱危机,厉行自救,诸如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和王安石、苏轼等一批有识之士和思想界精英,还是一方面探索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之路,另方面致力于新的思想体系的创立。他们高举着道德重建的大旗,大胆破除陈说,褒扬儒学中的心性内涵,并以道家学说为中介,融摄佛性禅理的有效成份,使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学发生了嬗变。前者,我们可从王禹稱应诏上书、建言五事、庆历新政直到熙宁变法等一系列举措中就能清晰见到。尽管这些努力因众多原因并未有好的结果,但在意识形态上却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后者这一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兴儒学的初具雏形。
身为士大夫的黄庭坚,适逢生活在这一重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必然对社会的道德定位,伦理取向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会时常表达内心的观点和看法,阐述一些颇具前瞻性的命题和概念,而这些思想不仅于当时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且于今天也有着相当的认识价值。更何况这些思想与他的文学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因此,全面理解掌握这些思想就更有利于从深层次真正认识其人其作。
以上概述这一背景,目的是为探讨黄庭坚思想提供一个大的环境,让我们懂得他的思想源流并非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从下面章节里我们就可看到他思想的渊源承接、基本走向和在文艺创作中映射出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