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
注意:阅读本文需要消耗点数55 点和金钱 0 元!!
你确实愿意花费 55 点点数和 0 元金钱!来阅读本文吗?
我愿意 我不愿意
(说明:有效期用户可不受点数限制)
铺开地图,若把武汉、长沙、南昌三省会市连成线,几可构成一个等边的三角形,而这三角形的中点,亦即地处赣西北的修水。宋庆历乙酉年癸未月丙寅日(夏历6月12日),黄庭坚就出生于修水的双井祖居。修水以境内修河得名,为江西五大水系之一,发源于黄龙山。湍急的河水流经双井后,倏然趋于平缓,坦然如镜,水蓝似黛,至州治犀津(今西摆),号曰十里秀水。村南秀水中有二泉涌出,尘垢不污,沙碛不蔽,朗朗然如玉环隐露。这里山林钟郁,澄江萦带,有杭山、水桃源、上天梯、明月湾和钓台、钓亭等景观,孕育了文节公这位彪炳千秋的大师。
黄庭坚一族原籍婺州金华双溪玉板桥,迁修一世祖黄玘(882—962),字世奇,号汝珪,赠大中大夫。系汉尚书令黄香27代、金华始祖黄苾18代孙。于南唐昇元己亥年(939)随子黄赡之任始迁。黄赡(904—975)字明远,号发生。其作为金华迁修的决策者,迁徙过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他向南唐中主李璟进献了一份治理国家的“干策”,未被采用。但因此受到器重,被任命为著作佐郎,不久知分宁。时分宁处吴头楚尾犬牙交错之地,黄赡在任县令期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边境民间时时发生的纷争迅速平息,使两地民众和睦相处,遭遇天灾还能互相接济,故南楚马氏集团还以兵马副使“将楚兵者二十年”,因而给修水人民带来了较长的和平和安定。其后吴楚政权日益衰败,黄赡去官游于湖湘洞庭间,“久之,念山川重深,可以避世无若分宁者,遂将家居焉”。可见,黄赡经深思熟虑后,认准了修水是避兵祸、生繁衍的理想家园,结果,他不仅将父母双亲以及弟弟贻(906—957)和赋(908—948)一齐接到修水安居,还陆续动员两位伯父黄珌、黄琛来此落户。
黄赡当时始选居地在山川重巘的布甲乡黄塅,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目的就是为了保全身家,发展家族,努力躬耕,力求学优仕进。果然不久,黄赋遂试中南唐武探花(南唐保秦六年八月战死,封赠忠福王);赡子元绩(933—1003,字尔贻,号清庵)和赋子元迈(字名远)则分别于961年和962年考中进士。
至公元975年,南唐归顺大宋王朝,黄氏家族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奋图强,不仅人丁繁衍兴旺,而且大兴重学入仕之风,全家族与时俱进,终成为一个闻名天下荣显一时的伟大姓氏。其人才辈出不胜枚举。著名者主要有黄庭坚分宁第三世祖元吉(941—1011,字贞公)。他虽未入仕途,但买田百顷,聚书万卷,力振家声,豪雄全县。其博学多识,为人沉稳,德被诸姓。为了便于黄氏走出大山,名扬天下,还亲手卜占交通便利的双井明月湾,建起规模宏大的新宅。长子中理(956—1015),系庭坚曾祖父,为人深沉有谋,虽隐田间不求闻达,却在布甲老宅开设樱桃洞、芝台两学馆,用来教育子孙,养四方游学之士,当时各地士子常达数十百人,以为学问文章奥府,凡分宁仕宦学问之源都出于此,连著名学者宋郊、宋祁兄弟也曾前来求过学。于是,至中理及弟中雅、中顺共生有十三个儿辈中,竟有十人成为进士,时誉“十龙及弟”,后均充当国之栋梁。他们分别是中理之子沔、滋、湜、淳、涣,中雅之子灏、浃、注、渭、浚。此十位先贤尤以下述四位最为突出。
黄沔(991—1055),字茂宗,别号昌裔,《宋史》有传。史载其高材笃行,在兄弟五人中学问品德最佳,年轻时在学馆充任教习,同族子弟的文学渊源为他所出。祥符八年(1015)高中进士,当年应试考题为《木铎赋》,他的文章做得一流,但因考官眼力不济,错定一名王文者为状元,自己屈居第二。许多文人学者如翰林学士胥偃等人见其作大为惊叹,在惋惜不已时,替他打抱不平。后他持所作赋文上殿诉屈,获诏“特收试礼部,擢高第”,终中状元,历任比部员外郎,崇信军(甘肃泾原)节度判官。
黄湜(1000—1063),字茂竭,号正伦,登嘉祐丁酉(1057年)进士。为中理三子庭坚祖父,官给事中,赠通奉大夫,朝散大夫。生有六子,为昭(1015—1077)、襄(1017—1083)、庶(1018—1058)、廉(1027—1092)、羽(1030—1091)、昉(因回迁浦江东市生卒不详),均为当朝官宦。
黄灏(1001—1093)字茂先,号实之,中雅长子,是黄氏家族中官职最高寿命最长者。1057年与兄湜侄孝宽同登进士第,时入竞称“联桂芳三及第”。后任王宫教授,升寺丞,终授太子太傅,刑部尚书。偿筑南昌濂溪祠堂,文章与段少连比肩,时誉“江北段少连,江南黄茂先”。
黄注(1006—1046),字茂映,号梦升,中雅三子,天圣庚午(1030)进士。初任永兴主簿,后调任公安、南阳两县主簿,其短暂一生中官小职微,但因刚正不阿,不苟合官场,以文才自负,而名留千古。《宋史》立传称他的文章博辩雄伟、意气奔放。与欧阳修交善,平生著有《破碎集》、《南阳集》、《公安集》等共三十集,大行于世。
“十龙及第”标志着修水黄氏书宦沿袭、门第传承的衍进已抵达鼎盛之期。由此为契机,家族条件大为改善,学养灌输蔚成风气。以致登科者摩肩,名世者接踵,自“十龙”后的第六世到十世登进士者竟达四十人。可见黄庭坚的出现决不是偶然,这与家风的滋养熏陶密不可分,在他的身前身后,左左右右,一批批优秀人物如双井之水,不断涌现,令人啧舌称赞。
庭坚的父亲黄庶(1018—1058),字亚夫,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后摄知康州(广东德庆)。时康州地处僻远,值判乱初平,疮痍满野,民困财乏。他为人守正刚直,不愿趋炎附势,一生仕途不达,但能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不畏艰难,终积劳成疾,卒于任所,年仅四十一岁。他是当时著名诗人,有《伐檀集》(后入《四库全书》)传世,谓山魈水怪著薜荔之体。宗尚杜甫、韩愈,清高脱俗中时露奇崛之态。他的人品操守、诗作特色对庭坚影响颇大,后也为庭坚所发扬光大。庭坚叔父黄廉(1027—1092,字夷仲,官至给事中),也是一位勤政爱民、执法严明之士,以善解冤狱闻名朝野,并擅诗。其政治思想,人品操守,治学态度,都给庭坚很大影响。
庭坚母亲李氏(1020—1091),封安康太君,是建昌(今永修县)望族李东的女儿,知书达理,安贫乐道,丈夫官场失意,她不仅毫无怨言,且竭心相夫教子,因与婆婆仙塬君都喜奉佛参禅,常带庭坚去附近的禅寺,使庭坚从小在禅宗氛围里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少喜学佛”也就成了庭坚一生同禅宗结下不解之缘的基础。
黄庭坚有六个兄弟四个妹妹。兄大临(1041—1105),字元明。四个弟弟依次为:叔献(1047—1082),字天民;叔达(1051—1100),字知命;苍舒(1053—1069),字迪安;仲熊(1055—1089),字非熊。四个妹妹中大妹嫁南康进士洪民师,次妹嫁眉州青神人进士陈槊,三妹为王纯亮妻,四妹为张埙之妻。
六兄弟中除叔献、仲熊外,另四人的名都出自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后裔“八恺”的命名。估计是其父追慕古代贤哲及其高蹈遗世之风所致。
史载黄庶对众多子女皆严传深教,尤对庭坚异常爱怜,曾作《教绳权学书偶成》诗,云:“文字有缘曾弄墨,见来官小免咨嗟。喜将笔砚传生计,不失诗书作世家……”流露了对儿子婴幼时聪明天赋的由衷欣慰,期待他能大有作为,以诗书传家。
黄庭坚自幼确也聪明。《宋史》载,“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康州奇之,既孤从舅尚书李常学。常曾过家塾,见其书帙纷,乱抽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大惊!以为一日千里也。”他七岁时作《牧童》诗云:“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早年还作《送人赶举》诗,云:“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直到明君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责在人间十一年。”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窥见诗人当时的天赋和心态,并领会到他并不是那种只闭门读书的孩子。同时,从他在《新寨饯南归客》诗中的“夜行南山看射虎,失脚坠入崖底里。却攀荆棘上平田,何曾悔念身可惜!……”句和在《溪上吟》的序言中,还让人感受到他少年的壮气豪情和自由放任敢于冒险的性格。
然而,随着父亲的早逝,庭坚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就烟消云散了,原本清寒的家境亦自此陷于困顿。后来他曾感叹:“某少孤窘于衣食,又有弟妹婚嫁之责”;“老夫往在江南贫甚,有于日中而空甑无米炊时”。然而对这一切,庭坚没有沉溺丧志,而是抱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毅然走出大山,追随舅父李常游学于淮南,去闯荡一片属于他的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