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娭 毑
兰本草根
天上无云难为雨
地上无媒不成婚
——民谚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诗经》
七娭毑死了!
驰骋媒场七十余年成功撮合两千多对夫妻闻名整个赣北幕阜山区九溪十八洞三十六坑的媒坛一代巨星陨落了。
七娭毑生前是个媒婆。
提起媒婆,我想毋庸解释大家马上就可以在脑海里建立起这么个可爱可恨可笑可叹的滑稽形象来:衣饰光鲜、头发油亮、走路风风火火、说话怪声怪气......这样的形象在如今的影视、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里也屡见不鲜。因为,媒婆系我泱泱中华之国粹,这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数千年遗积下来的沉淀物沤作营养成分,活土层深厚,膏腴肥沃,墒情不错PH值适中,非常适宜媒婆的滋生繁衍。总之,中国盛产媒婆。
若是您触类旁通以此类推认为我们的七娭毑也是这么个形象,那您就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啦,简直就是对我们的七娭毑的亵渎。我们的七娭毑与之相去甚远,截然不同。
七娭毑之所以叫七娭毑而不是六娭毑、八娭毑,不是因为她排行第七,是因为她乳名叫“七”她是农历七月初七生的。七娭毑小时候叫“七”长大后就有不少人叫她“七姐”嫁到我们石坑村后就成了“七嫂”再后来就做了“七娘”再再后来转为“七娭毑”一直到去世。“娭毑”是我们赣北幕阜山区人们对老年妇女的尊称。七娭毑的整个人生轨迹和故乡千千万万个女人一样看起来简简单单:七——七姐——七嫂——七娘——七娭毑,但是,她由一个平凡的村妇脱颖而出跻身于“三姑六婆”的行列并成为蜚声整个赣北幕阜山区的媒坛领袖却充满着传奇色彩。
七娭毑是独生女,父母将她视如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七娭毑在做“七姐”的时候,偷偷的和邻村的一个后生好上了。他们约定:晚上后生在村头学布谷鸟叫,七娭毑就循声溜出去和后生相会。久了,父母就听出了怀疑--怎么冬天还会有布谷鸟叫?于是,父亲的老铳在他们相会的老槐树的上空炸响。震怒的父母不顾七娭毑以死相胁,央个媒婆为七娭毑物色一个人家,越远越好。媒婆手头上有的是未婚男女的资料,她马上打开写满名字的“鸳鸯谱”信手拈来点了一个。就这样,七娭毑嫁到了我们石坑村。从此,七娭毑就由七姐变成了七嫂。
七娭毑刚一落气,满房满屋层层叠叠的前来为她送终的乡亲--大都是由七娭毑撮合的夫妻及其有待七娭毑继续撮合的子女--就如丧考*有板有眼的大放悲声:
“娭毑啊娘啊......你老人家做什俚走得该样快哟,我个崽你还没帮其做媒,叫其找啷个去哟?”
“娭毑啊天呐......你答应帮我个女找个好人家的,这下啷样办啰?”
“娭毑啊......娭毑......你帮我说的媒才有点眉目,你走了,啷样了结啊......”
“......”
在一片悲恸声中,泪水涟涟的老村长朝明叔公将我引到偏僻处,抽抽搭搭的郑重其事地对我说:
“你是村里的秀才,七娭毑治丧小组由我和你负责。你这两天除了写写画画布置灵堂外,还必须给我拿出一篇像样的悼词来。七娭毑对我们村,不,可以说对整个幕阜山区贡献这么大,没一篇压得住台的悼词对不起她老人家。你不是写过几次申请要求向组织靠拢吗?这就是组织交给你的任务,是组织对你的考验!”
第二天,我写写画画、剪剪贴贴,忙乎了整整一上午总算把七娭毑的灵堂布置成功。因为我是村里唯一念了中学的“秀才”所以红白喜事上需要舞文弄墨的工作就顺理成章地义不容辞地历史地必然地落到我的肩上。下午,开始着手写悼词,可无论我怎么冥思苦想就是无法下笔,我卡壳了。平时,我只是喜欢胡掐两句自以为是的小诗,从没写过悼词,就连报纸上的追悼词也只读过追悼毛主席的那篇,那时刚读一年级,老师要我们全文背诵。现在还真的该感谢这位老师,要不是他,我还真的不知道悼词如何行文。毛主席的那篇悼词虽然模模糊糊还有点印象,可那是追悼毛主席的呀,七娭毑的贡献再大,也不能与领袖相提并论。看来,对一个人盖棺定论的悼词还真是难写。
七娭毑在即将由七姐变成七嫂时,又哭又闹,觅死觅活,直至死去活来奄奄一息也无济于事,丝毫也不影响她由七姐到七嫂的角色转换--一根又粗又长的棕绳叫她动弹不得。
那天是七月初七,七娭毑十七岁的生日。古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一个美好的吉日,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是中国的情人节,很多人都选择这天成亲。
也就是在这天,七娭毑下定了决心要成为一个媒婆,去成就男婚女嫁这项神圣的事业,帮助有情人成为眷属。
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像千千万万个成功者都要经过一番挫折一样,七娭毑第一个媒失败了。
成为七嫂不久的七娭毑就四处查访未婚男女的情况。她发现我们石坑村有个女孩与邻村一个后生很是般配,就采取了如今媒人常用的方式,约两个年轻人在某个地方见面。两个年轻人倒是一见钟情,可七娭毑这种做法不仅遭到了男女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而且引起了众乡亲一片愤怒声讨:如此做媒岂不是让青年男女野合?实乃伤风败俗之举,长此以往,如何得了?!于是乎,七娭毑的第一个媒流产了。
我们赣北幕阜山区山歌多如牛毛,其中不乏上乘佳作,有的还进入了各大音乐学院的教科书,有识之士可关注我今后的大作。有一首叙述怨妇对婚姻的不满与哀怨的山歌传唱至今,其中一句云:“一怨爷娘瞎了眼”可见一直以来,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在成亲之前男女双方不能谋面,否则,怨妇就不会怨其父母瞎眼了。所以,七娭毑不先通过双方父母就直接让男女双方私自会面的做法,明显有悖常规,理当谴责。
七娭毑在失败目前毫不气馁。她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终于清醒的认识到,要成为一名能为乡亲接受的合格媒婆,如果没有娴熟的专业知识是万万行不通的。
幡然醒悟的七娭毑四处投师,最终拜在曾经为她做媒的那个媒婆门下。本来七娭毑对她是深恶痛绝,现如今化干戈为玉帛啦。那个媒婆当时是赣北幕阜山区最负盛名的一个,她对七娭毑皈于媒门深表欢迎,欣然收下了这位虔诚的弟子。师父先是抱出一大堆泛黄的线装书来让七娭毑读,以加强七娭毑的理论知识学习。这些书都是有关做媒的意义、作用以及方式、程序的经典著作,如《礼.昏仪》、《幼学.昏姻》、《仪礼.士昏礼》等等。好在七娭毑因娘家殷实得以上了几年私塾,读过几本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增广贤文》之类的田夫牧子所诵的村书,所以学习这些做媒的理论书籍就不甚吃力。我们的七娭毑废寝忘食,作笔记、写心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汲取其中的营养。
熟读完这些书,七娭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被这些媒人必须掌握的知识武装起来的七娭毑思想境界日臻高深,越发觉得自己第一个媒荒唐可笑,心里尚存的一丝不服一下子荡然无存啦。对于“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一结婚六礼程序以及“礼须六礼之周......女家受聘礼谓之许缨,新妇谒祖先谓之庙见......文定纳采,皆为行聘之名......聘仪曰雁币,卜妻曰凤占......下采即是纳币,和卺即是交杯......”之类的章程更是倒背如流。
尔后,为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七娭毑跟随师父,亦步亦趋,学习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等一系列做媒的技能,进而加强嘴的训练。有道是“打官司靠理,做媒人靠嘴”一名合格的媒婆不但要掌握为媒的全套程序,还必须练就一张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如簧巧舌。七娭毑的敬业精神让师父深受感动,她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悉心传授,毫无保留,最终连看家绝招都教给了七娭毑。那可是师父多年来通过潜心研究兵法悟出的独门绝学:她创造性地把瞒天过海、偷梁换柱、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李代桃僵、暗度陈仓、无中生有、混水摸鱼、顺手牵羊、欲擒故纵、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假痴不癫、反客为主......《三十六计》中的谋略理论与做媒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做媒绝技。做媒时屡试不爽,无往不胜。
如此三年过去,七娭毑也由七嫂变成了七娘,终于是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七娭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她挥泪告别恩师,另立门户,几年后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此后七娭毑做媒严格恪守程序始终未越雷池半步。
七娭毑出道的第一个媒非常棘手,难度之大令她师父一筹莫展知难而退,可七娭毑却意外的获得了成功。她一战成名,从此名声大噪,为今后成为赣北幕阜山区媒坛领袖奠定了群众基础。
村里有个后生在一场暴病中双目失明,祸不单行,没过多久又哑了。又瞎又哑,可急坏了父母。他家三代单传,往后可怎么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父母四处求人保媒均告失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找七娭毑。
七娭毑倾三年所学外加自己这些年来悟出的“招式”硬是在六十里外的大源洞为后生物色到了一个对象。经过一整套按部就班的程序后,终于将新娘“亲迎”进后生的洞房。下面就是七娭毑在提亲时那段著名的流传极广的经典对白:
“你家女儿我也看过了,你们自家心中应该有数,要嫁上好的人家怕也难,你们家境我也早已摸清,我看和男方倒也门当户对。真人面前不说假,男方确是个精明勤快的后生,就是眼前什么都没有......”